普陀宗乘之廟(小布達拉宮)
山門北為碑亭,平面方形三開間,重檐黃琉璃歇山頂,磚拱結構,封實壁,四面開拱門,下承須彌臺基。亭內立石碑三座:中為《普陀宗乘之廟碑記》,記述建廟背景及經過;東為《土爾扈特全部歸順記》,西為《優恤土爾扈特部眾記》,記述厄魯特蒙古土爾扈特部回歸祖國過程及清政府撫恤該部的情況。碑文用滿、漢、蒙、藏四種文字鐫刻,漢文為乾隆親筆。碑亭以北為五塔門,三拱門白臺形制,實壁盲窗,上砌女兒墻,白臺上立五塔,從東往西分別為黑、白、黃、綠、紅五色,每色代表一個體教教派。清代尊黃教為國教,故黃色居中。五塔門前置石象一對,為大乘派象征。五塔門北為琉璃牌坊,三間四柱七樓形制,中樓前額“普門應現,意觀音顯現普度眾生之門。后額“蓮界莊嚴,意為觀音道場。
第二部分白臺群
大紅臺南、第一部分兩側散置30余座大小白臺,成“times;形不規則布置。白臺分殿臺、樓臺、敞臺、實臺,形狀不一,體量不等,功能各異。層高一至四層,二、三層者居多,大都白灰抹面,青磚鑲邊紅色盲窗,琉璃砌頂,上檐挑出淌水長瓦。白臺為藏式平頂碉房形制,建筑用漢族磚混結構法式。有的兩座白臺組合成一處院落作僧房;有的臺上建漢式殿堂,作佛堂、鐘樓使用;有的臺頂置舍利塔;有的白臺砌成實心,只起障景增景及點綴作用。白臺群總體效果表現了西藏布達拉宮前山腳下梵字的特征。南部宮墻兩頭分置角樓,實墻白臺砌盲窗,頂部起雉堞。宮墻兩側白臺中間辟門,上起廡殿,對稱配置,供僧人進出使用。
關鍵字: 布達拉宮 護法神 琉璃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