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皮影戲“影”住歷史
唐山皮影又稱灤州影、樂亭影、驢皮影,是中國皮影戲中影響最大的種類之一。通常認為灤州影戲初創于明代末期,盛行于清末民國初年,迄今已有400多年歷史。
2006年5月20日,唐山皮影戲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唐山皮影戲藝人
唐山皮影戲的主要操縱演員有兩個人,即“上線”和“下線”。支配影人動作的桿子有3根,分別叫“主桿”和“手桿”。唐山皮影戲演出通常有拿、貼、打、拉、唱五種分工,有“七忙八閑”之說。
唐山皮影戲的劇本又稱“影卷”,現存至少500多部。其中“連臺本”有130多部,單本劇也很多。劇目有《五鋒會》、《二度梅》、《青云劍》等。皮影傳統劇本的文學結構為人物出場有上場“詩”,下場“對”。其格律常用 “七字句”、“十字錦”、“三趕七”、“五字賦”、“硬散”、“大金邊”、“小金邊”等。這些唱詞結構都是以對偶的上下句為其結構的基本單位,每段唱詞一般都是由若干對聲韻相同的上下句組成。唐山皮影以樂亭方言為基礎,以唱功見長,風格獨特,為板腔體。基本板式有大板、二性板、三性板、散板以及平唱、花腔、凄涼調、悲調、游陰調、還陽調以及因特殊句式而得名的三趕七等各種腔調。
唐山皮影的劇目內容是深層剖析當地社會民俗民風、宗教心理的重要材料。歷代唐山皮影藝人對唱腔表演、舞臺道具的材料和技藝的改良與創新從未間斷過,這些經驗是今人和后人的寶貴財富。唐山皮影的傳承延續著口傳心授的方式,為文化傳承的方式方法提供了重要借鑒價值。唐山皮影的唱腔、音樂、表演、造型有著本地域特有的風格,受到國內外同行和觀眾的贊譽,具有很高的欣賞與研究價值。
明末清初,由于統治者倡導,皮影戲興盛繁榮,傳播較快。至清朝中葉白蓮教起義,各地人民響應,清王朝統治者害怕江山不穩,預防人民聚眾鬧事,一反初時對影戲的熾熱態度,他們把嘴臉一變說影戲是用紙人紙馬興妖造反,禁止官員私養影班,禁止夜演影戲。
清朝至民國年間的皮影戲和現在的皮影戲是一脈相傳,形成了地道的灤州影,也就是所說樂亭影、老吠影。當地群眾非常愛好影戲,積久而成風俗。民國初年,樂亭崔家聚德堂影班、張家中興堂影班、劉家慶和堂影班、史家翠蔭堂影班辦得最大最好,皮影名藝人薈萃,又培養了大批新秀,影響深遠,名滿京東。20世紀30年代,樂亭影在沈陽、長春等大城市演出,受到熱烈歡迎,傳播到日本、朝鮮等國。張繩武、張占科等著名皮影世人應邀陸續在國內和國外灌制了大量唱片,使皮影戲的流域更為廣闊。
關鍵字: 唐山 皮影戲 驢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