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退色的保定老調
保定老調又稱“老調梆子”,起初為白洋淀周邊農村花會中的俗曲“河西調”,清道光、咸豐年間已具戲曲雛形。是河北省具有悠久歷史的地方劇種之一。早期老調行當以生、凈為主,而生、凈兩行又是分行不分腔,同唱老生調,故稱老調。
保定老調裝扮
流行的地區較廣,除保定外,在滄州、衡水、石家莊、邢臺、邯鄲、張家口以及北京、天津和山西部分地區都有它的足跡和影響。
保定老調是獨具藝術特色的地方戲曲劇種,有著強烈的地方色彩和濃郁的鄉土氣息。它的唱腔質樸健朗,高亢而又清婉。對于研究地方戲的起源、形成與發展,研究當地的民族發展史、文化藝術發展史乃至風物人情,都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保定老調迄今已有約二三百年的歷史,它脫胎于元、明年間流行于燕趙的民歌俗曲“河西調”,后來便以大戲的姿態出現,擅演以老生和黑紅凈行當為主的袍帶戲。早期有以生行演員韓大倉(藝名霸州紅)為代表的前輩藝人,開創了老調的先聲;中期的名老生周福才,承前啟后,立志改革,以《調寇》、《勸軍》等劇目,把老調藝術推向一個新階段;
老調在其發展過程中,先后受到流行在當地的高腔和河北梆子的影響,并吸收當地說唱藝術的精華,于清光緒年間(1875—1908)出現較正規的職業班社,并開始進入城市,到20世紀30年代達到繁榮時期。
1949年后,保定一帶成立了高陽、定縣、阜平等專業老調劇團。保定地區老調劇團多次進京演出,被鄧小平同志譽為“保定有寶,老調不老”。該團創作演出的優秀劇目《潘楊訟》、《忠烈千秋》于1960年和1980年先后兩次拍攝成電影并在全國發行放映。知名藝術家有崔澄田、劉守謙、王貫英等。新時期以來,老調又創作出《日月經天》、《拒馬令》等一大批優秀劇目,多次在省內外演出獲獎,成為河北省特別是冀中一帶農村觀眾最喜愛的戲曲劇種之一。
關鍵字: 保定老調 河北省 白洋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