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七王墳
醇親王墓,為清道光皇帝的第七子醇親王奕之墓,俗稱為七王墳。位于北京海淀區北部蘇家坨鎮妙高峰山腳下,是北京地區現存規格最高、保存最完整的親王墓園。1984年被公布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加以保護。
作為著名的文物古跡和旅游景觀,很多專家、學者都曾發表文章,對這里別致的自然景觀、神秘的傳說故事、獨特的建筑形式及悠久深厚的人文歷史,進行了全面的介紹,但或因資料所限,引用有誤,或因未能實地認真查實,也就難免在其介紹文章中存有疏漏或不準確的地方,也留下了許多需要進一步考證之處。
本人曾在海淀區從事文物工作多年,因工作關系,曾經數十次到醇親王墓進行考察,并查閱了大量的相關資料。每一次考察都有一些新的發現,現將對其考察調查的情況,綜合成文,作為補遺。
一、醇親王墓概況
懿旨追封碑
醇親王墓背靠大西山妙高峰,坐西朝東,依山而建。墓園范圍直至山下現狀公路,至今入口處仍立有兩個花崗巖石界樁,上刻有:妙高峰道界。墓區占地面積包括陰宅、陽宅、阿哥圈、宰牲亭、駐守看護墓園的八旗官兵營房及看墳佃戶住房、所租種的土地共約為8平方公里。
墓地主體構成分為陰宅和陽宅兩部分。
陰宅位于墓地的南側,依山勢自下而上分為三部分,東西長約200米,南北寬約40米,前部為長方形,后部為半圓形寶城,前方后圓,是典型的中國墓葬園寢規制。
墓的最前端為一面由巖石砌起的高大的石墻,石墻中間是一條由青磚砌成的臺階神道,臺階共有111級。臺階頂端為一片開闊的平臺,是陰宅建筑的第一部分。主要建筑是平臺正中建的黃琉璃瓦、歇山頂碑樓一座,內立螭首龜趺石碑一通,碑文為滿漢合璧,是光緒皇帝親筆御書。碑文內容記述了醇親王的生平。碑亭后建有單孔石拱神橋,下為月牙河,皆用花崗巖石砌筑而成。碑亭四圍遍植古松。北側有磚砌臺階下至城關及陽宅,正面前行過石橋再登39級臺階,即達墓園的第二層。
這里是當年祭祀的主要場所。正中建有園寢的正門隆恩門,南北兩側建有朝房。隆恩門面闊三間,上覆綠琉璃瓦,前有月臺,南北兩側墻各有角門一座。南北朝房各三間,現北朝房尚存,南朝房已毀,僅存遺址。過隆恩門有兩株高大的白皮松,人們稱之為“白袍將軍”,進而為享殿位置。享殿于1933年被毀,現僅存八塊石柱礎以及殘損的磚石,尚可隱約辨出建筑基址。在《欽定大清會典事例》中對享殿規制有具體記載:“享殿一座五間,廣五丈三尺,縱二丈七尺,檐高一丈一尺五寸。享殿前抱廈三間,廣三丈二尺,縱一丈五尺,檐高一丈一尺。”
過享殿躍上15級臺階,入陵門,為一半圓形院落,即墓地的寶城部分。寶城內共有四座寶頂,中間一座高大寶頂內葬的是醇親王奕和嫡福晉葉赫那拉氏。墓穴具體情況在《清稗類鈔》中有載:“奉安龍穴方廣約數十丈,則全以山石挖空鑿平,再用方磚鋪砌者。其龍穴結脈之處,約一丈六尺,寬一丈,筑有石室一間,中央砌石床,即為停放金棺之所,南向設石門兩扇,奉安后,即下千斤石錘封鎖。”雖然如此仍在1937年被盜掘。北側一座較小的寶頂葬的是側福晉顏札氏,南面兩座寶頂葬的是醇親王另外兩個側福晉劉佳氏、李佳氏。墓的前面北南兩側各立有石碑一座,北側為《懿旨追封》碑,南側為《古樹枯朽記》碑,寶城內植有高大的白皮松33株,縱橫環列,使整個墓地更加靜穆。
碑樓于1999年重修,寶頂及隆恩門等部分建筑于2003年重修。寶城后為一片古松林,有醇親王刻石數方,此處應為原金章宗“西山八院”香水院金魚池舊址。陰宅北側為陽宅部分。陰、陽宅中間有一條長溝將其相隔。入口處建有城關式券門將其相聯。城關券門正中鑲嵌有石匾額,上刻“隔塵入勝”四字,為醇親王親筆手書。進券門向左有磚砌臺階向上即可達陰宅,并有八字影壁,向右進而為陽宅正門。陽宅又稱“退潛”別墅,取自醇親王別號“退潛居士”。主體建筑坐西朝東,由層層升高的五進院落組成,地勢略低于陰宅。
二、拾遺、補缺、勘誤
醇親王墓因其特殊的地位,很早就引起文史專家的關注,介紹文章很多、很全面,在此不再贅言,僅對以往未盡之處加以拾遺補缺,并對傳誤之處勘誤。
1.神道
醇親王墓是依山而建的,首先納入人們視野的是一道高高矗立起的用巖石壘砌、高約15米的墻壁,中間則是一條斜起的臺階甬道,也就是墓地的神道。神道傾斜角度約45度,站在神道前,仰面望去,是神道層層疊起的臺階,最上端僅可隱約看到功德碑樓頂端黃燦燦的琉璃瓦,難以望見墓地其它建筑。
神道長約50米,寬約8.5米,中間為臺階,兩側為青磚平鋪的斜面。共由三層階梯組成,第一層有臺階78級,階寬1.7米,兩側斜面各寬2.9米,立高約10米;第二層有臺階21級,階寬1.55米,兩側斜面各寬1.9米,立高約3米;第三層有臺階12級,階寬1.45米,兩側斜面各寬1.4米,立高約2米;神道臺階共計111級。
多年來,在人們對醇親王墓的介紹文章中,對神道的關注并不多,特別是對神道臺階的級數記述多不準確,有的認為是99級,有的記為108級、123級,而其準確的級數應為111級,其前兩層為99級。
作為墓地的最前端,其實從神道的鋪砌到級數的設置,都是很講究的,其對阿拉伯數字運用是非常到位的。從下至上,主要的兩個階梯,共計99級臺階,達到了中國文化記述數字的最高位數。而最后一層共有12級,與99級相加,共計111級,而9在中國數字中是最大個位數,1則是第一位的數,兩頭都占全了,因此可見其在臺階的鋪砌時是動了心思的。而對神道的長度、寬度也少有人對其勘察、記述。神道長度、寬度則是下寬上窄,逐步收縮遞減的。
流杯亭座
2.流杯亭及其它刻石
在北京的一些著名的園林中都留有流杯亭這種形象各異的建筑基址。如潭柘寺有圖案呈南龍北虎造型的流杯亭座,恭王府有圖案呈“亭”字形的流杯亭座,陽臺山朝陽院圖案呈篆體“壽”字形的流杯亭座等等。
在醇親王墓陽宅的第三進院正房北側的這座流杯亭,建筑已無存,石質的基座依然保存完好。醇親王墓陽宅流杯亭石座為正方形,內長3.3米,外長5米。流水自石槽西南角流入,順石槽圖案至東南角流出。石座是由兩塊方石拼接而成。曲水流觴圖案頗具匠心,圖案從南側看為獅臉,從北側看則變成了虎臉的形狀,為南獅北虎圖案。
關鍵字: 七王墳 妙高峰 海淀區 琉璃瓦 白皮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