灘歌古鎮
來遠寨、威遠寨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按《宋史middot;兵志》,宋神宗時期來遠寨駐有總兵馬1574,估計威遠寨的總兵馬也與此相當。為抵御西夏王朝的威脅和加快西疆的開拓,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劃割秦州的永寧(治所在今甘谷磐安鎮)、寧遠(武山)、威遠、來遠、通渭、熟羊等七寨隸屬熙河路通遠軍(隴西)管轄。由于威遠寨在地區防務和商業貿易的地位日益突出,宋廷于“(神宗熙寧)八年(1078),廢威遠砦為鎮(《宋史middot;地理志》),屬鞏州(今隴西)寧遠縣管轄。此時威遠已有雙重身份,作為軍事要塞的堡寨仍在原址,作為行政駐地和商貿集市場所則遷到山下平曠的今灘歌村。行政建制的提高,使威遠鎮成為秦隴洮岷漢蕃商貿的重鎮和邊防重地。梟波部族定居威遠地區后,受漢文化的熏陶,對遭罹唐朝末年戰亂損壞的萬花寺,依山賦形進行了大規模的修建。漢蕃居民和平共處,共同創造了具有鮮明藏族文化體性的物質文明和民間藝術形式,如山歌、服飾、飲食、水磨、龍秋等,尤其聞名隴右歡快粗獷的端午節灘歌旋鼓舞完全是藏族踏歌舞的藝術升華,灘歌的名稱也大概來源于人們在草灘唱歌舞蹈的祭祀或娛樂活動
威遠鎮改名灘歌鎮后,一直是隴西、天水到岷縣一帶南部地區的商貿水旱碼頭。到明代中葉,灘歌鎮適應崛起的城市商業經濟,修建了今天所謂的“明清一條街。同時,作為軍事要地的威遠寨亦更名為鎮興堡,到近代又改稱大堡子。現在我們看到的威遠寨古堡東西狹窄,南北寬闊,呈四方形,圍圓約800米,堡墻寬約3米,外高約6米,四角碉樓痕跡猶存,堡墻南北兩側突出的馬面和堡寨中通向堡墻的馬道、牙道依稀可見,寨門面東而開,與見龍王山的泰山廟遙遙相望。為減輕敵人對寨門的沖擊,先輩在門前特意修建了高約兩米的照壁,因影響居民出入,于去年拆除。文革期間威遠寨堡墻成了灘歌反修防修的晴雨表,刷寫在寨墻正面的“中國共產黨萬歲七個鮮紅醒目的大字和照壁正面的毛澤東頭像以及一段“安定團結不是不要階級斗爭的毛主席語錄,今天已成為人們閱讀那個時代最鮮活最直觀的教科書,無意中強化了古寨的歷史深沉感和厚重感。
關鍵字: 古鎮 武山縣 灘歌鎮 羊皮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