灘歌古鎮
據民俗傳說,武山羊皮鼓遠古時代,原始部落征服自然、驅逐狼蟲虎豹,需要激烈的聲音和強悍的力量,武山的羊皮鼓便應運而生。武山羊皮鼓起源于灘歌旋鼓。武山灘歌鎮在古代是一個天然林牧區,“傳說一個放羊娃無意間敲打了羊皮,第二天在林子里發現一堆死著的狼胎。放羊娃又一次使勁敲打羊皮,第三天又發現了死狼胎。于是放羊娃做了羊皮鼓作為驅除狼蟲的音響,從此狼蟲漸漸退遠,羊倌們為了喜慶安寧的生活敲打著羊皮鼓跳起了狂歡的舞蹈。這便是羊皮鼓的雛形生成。
后來羊皮鼓逐漸發展到有了舞蹈套路,又進一步演變成為祭祀、酬神、賽社火以及祈求五谷豐收的重要活動。后來又多了相親和求偶的內容。姑娘向旋鼓的小伙子投擲荷包,以此方式表達愛慕,旋鼓又揭開了自由戀愛的序幕。在前些年,特別是端午節,遠在在灘歌古鎮十里外的黑池殿村黑池龍王大殿,各村旋鼓表演隊紛踏而來,這樣的活動特別是年輕的小伙和壯年的漢子更是鐘情于此。如今羊皮鼓舞已發展成為具有大西北文化特色的西部扇鼓。
扇鼓為橢圓的扇面,羊皮鼓面上繪有八卦圖案,鼓炳上配著梅花形金屬的鼓環。表演時舞者左手持鼓,右手握鞭,敲擊鼓心,邊敲邊舞。舞姿粗獷、豪邁,舞步旋轉變幻復雜。震耳欲聾的鼓聲中點綴著鼓環清脆的嚓嚓聲,令人感到陰陽分明而又和諧統一。
鼓手服飾隨著人民生活的變遷,由上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的白汗褂,青褲子,扁麻鞋,到上世紀80年代的白襯衫,藍褲子。上世紀90年代鼓手的服飾又變成仿古黃緞服,比以往更富有藝術的美感。從灘歌鎮走出的武山旋鼓作為大西北舞蹈代表之作曾多次在各種大型開幕式一展雄風和英姿,為甘肅人民贏得了良好的聲譽。
灘歌古鎮的民間舞蹈俗稱秧歌,也叫社火。灘歌的社火內容豐富,有龍臺、獅子、高抬、腰鼓、跑驢、竹馬燈、大腦殼等。邊歌邊舞的還有高蹺、旱船、打虎、火龍等。富有民間特色的雜耍、歌舞及武術都是馳名秦州的民間舞蹈。
關鍵字: 古鎮 武山縣 灘歌鎮 羊皮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