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蘭州和蘭州人吃蘭州拉面
忙叨了大半天后的中午,兩位蘭州當地的朋友熱情邀請我們吃午飯,問我們想吃什么,我們猶豫都沒有猶豫就脫口而出:蘭州拉面!
吃南方米長大的我,一直保持著“有大米飯就打死也不吃面”的臭毛病。但今天例外,一是蘭州拉面太有名氣,二是朋友terry和steve第一次來中國更是第一次來蘭州,要是沒有吃上蘭州拉面就算白來一次蘭州,留下深深的遺憾。
蘭州朋友把我們拉到了黃河北岸的“吾穆勒蓬灰牛肉面”館,據說這里是蘭州最正宗的幾個拉面館之一。朋友說這里每到中午人山人海,要排很長的隊,所以我們早早的就趕到面館并直接上了三樓的包間享受一下面館的三葷三素三面條的“vip”待遇。
一落座,我順手拿起擺放在桌上的一次性筷子和餐巾包,一面寫著“吾穆勒蓬灰牛肉面”一面寫著“純天然蓬灰”,腦子里立馬閃現出兩個問號。
一個問號是“蓬灰是什么?”蘭州朋友介紹說,在西北干山旱嶺上有一種含堿較高的野生植物“蓬蓬草”,深秋枯黃后燒成的灰就叫“蓬灰”。別小看這普通的柴禾灰,據說很久很久以前,蓬灰是農家必不可少到日用品,相當于今天的食用堿,洗衣粉和肥皂,吃用兩不誤。今天正宗的蘭州牛肉拉面還是用蓬灰水和面,才有那種細如棉線的“一窩絲”和吃起來筋道柔韌的口感。
當我剛提出第二個問號“吾穆勒是什么?”的時候,面館的老板正好出現在包間門口,他迅速回答:“吾穆勒是我,是我的名字!”。
吾穆勒看起來年歲和我差不多,精明能干,頭戴一個回民小白帽,身著工作服。看的出來,吾穆勒不僅是個善于經營的老板,也是一個技藝高超的拉面大師。他熱情地在包間門口的小推車上給我們表演了抻面的全套手法,抻出來的拉面一會細圓如棉紗,一會扁平如韭菜葉,一會三角帶棱如蕎麥。他動作利索,三下五除二彷佛劉謙春晚變戲法,看的我那兩個新來的美國朋友口呆目瞪。
終于鬧明白了“三葷三素三面條”中的“三面條”就是指圓面,扁面和蕎麥棱面了。剛才還在吾穆勒手中翻來覆去把玩的面團瞬間就變成了三碗熱氣騰騰的拉面端到了桌面上。
蘭州朋友說,蘭州拉面有“一清二白三紅四綠五黃”之說,牛肉湯色清氣香,蘿卜片潔白純凈。辣椒油鮮紅漂浮,香菜蒜苗新鮮翠綠,面條則柔滑透黃。蘭州朋友還使勁往碗里倒醋,還熱情的要往我碗里倒,說這樣才香,但我確實不吃醋。
steve 是個黑人朋友,第一次來中國,連筷子都不會使。但吃面條筷子是必須的,他老先生倒想出了一個高招,一次性的筷子不掰開,用中指頂開筷子一頭,指頭一松,面條就別夾住了,跟老鼠夾沒有兩樣。別看他筷子用的不好,但吃面條的速度還很快,我們面條還沒有吃完,他連湯水都喝光了。
其實選擇來吃牛肉拉面還有一個目的,terry在我和蘭州朋友跟前晃悠的時候,我們一個早上就在琢磨如果要是請他吃蘭州拉面不知道他怎么能通過那兩撇八字胡須把蘭州拉面給吃進去。特意給了他這張如果把面條送到肚子里的特寫,一陣呼哧之后,他只好小心翼翼地用餐巾紙吸干凈粘在胡須上湯湯水水和紅辣椒。
等到外面吃完打著飽嗝下樓的時候,正像蘭州朋友說的那樣,一樓已經排起了長長的隊伍,一直排到了門口外面。看著這水泄不通的長隊,和那些餐桌上吃得正香的客人,我不禁感慨:一個不太起眼的小面館,一種普通的牛肉拉面竟然讓蘭州人經營的如此有聲有色,一點也不亞于當年赫赫有名的晉商和微商。
面館的餐桌已經座無虛席,晚來的客人只好因地制宜在面館的外面用塑料凳子拼起了簡易的餐桌,還有的客人更省事,大碗拉面一端,地上一蹲,或就地一坐。春初的蘭州氣溫已經回升到了十來度,溫暖的陽光灑在客人的頭上肩上,加上熱氣騰騰的面條,好一幅暖陽陽而又美麗的風景線。
看的出來,這些客人中有慕名而來的游客,有偶爾路過而又饑腸轱轆的行人,但估計大部分是吃了還想吃的回頭客。這里沒有京城餐廳的豪華和奢侈,更多傳遞給我的是人們吃喝過程中的酣暢淋漓的痛快。
特別注意到一個穿著時尚的姑娘,她,放下了在辦公室或在同事朋友面前的矜持和秀氣的樣子,獨自要了至少裝有半斤拉面的大碗,像個老爺們似的大吃大喝,也許此時的她,也許是最真實的她,也是她最自由自在的時刻。
一頓飯三碗面下肚,害的我一個下午昏昏欲睡,晚飯也不想吃,二十個小時候清晨起來打了飽嗝,還是那牛肉拉面和面湯的純香...
關鍵字: 蘭州 拉面 牛肉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