灘歌古鎮
一個游牧民族的遷徙與尋蹤
據康熙四十九年(1710)縣令馮同憲編撰的《寧遠縣志》記述,太皇山雄踞天水群山之首,有虎、豹、熊、鹿、麝、狐、豺、狼、雕、雉等上百種飛禽走獸在此繁衍棲息,因“太皇高踞而得名,山頂終年積雪不化。“太皇無春夏,雪積六月寒,是其神奇風貌最真實的寫照。
太皇山自古就有美名,相傳東漢光武帝劉秀于建武八年(32年)攻打割據隴右的隗囂政權,大將來歙、馮異、馬援曾多次屯兵于此。三國蜀將姜維256年春攻取南安(今隴西)與鄧艾大戰武城山時,也曾屯兵于太皇山董亭(今董坪)(《三國志middot;姜維傳》)。
我們把目光聚焦到一千年前,以廣袤曠遠的大草原為生存搖籃的游牧民族吐蕃之梟波部族隨著李唐王朝的轟然坍塌,馱著帳篷,趕著牛羊,唱著悠揚的牧歌跨越太皇山來到山青水秀的灘歌,開始了漢蕃和睦共處的創業生涯。為抵御外部敵對力量的侵擾,梟波部族在雙龍山山麓用木柵欄圍筑了聚居中心梟篦寨,漢人貶稱鴟梟寨(鴟梟俗名貓頭鷹)。
梟篦寨依山環水,易守難攻,視野極其開闊。清代著名學者畢沅《續資治通鑒》記載,趙宋王朝為顯揚皇權恩威的浩蕩遠大,秦州(今天水)知州張佶于宋真宗祥符七年(1014)改稱梟篦寨為威遠寨。因張佶在小落門(今武山落門鎮)設立采木場,派兵大肆濫伐蕃境林木引起吐蕃反叛。宋廷為保邊疆平安,于1015年9月升調渭州(今平涼)知州曹瑋任秦州知州。曹瑋到任的第二個月,按照當時大寨的標準在原址上夯筑新建了保留至今的威遠寨。曹瑋乃北宋第一良將曹彬之子,深謀遠慮,儒雅瀟灑,帶兵四十余年,戰無不勝。
1017年3月,曹瑋又在威遠寨西二十里處的今武山袁河修筑了軍事新寨,依《論語》“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取名來遠寨,使兩寨互成犄角之勢,同時選任蕃官擔任兩寨正副軍主和指揮使等職,招募弓箭手(民兵),負責地方安全。
關鍵字: 古鎮 武山縣 灘歌鎮 羊皮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