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偉的小布達拉宮----普陀宗乘之廟
站在承德避暑山莊的山巔向北望,氣勢雄偉的小布達拉宮全貌盡展眼前,在蒼莽群山中璀璨奪目......
普陀宗乘之廟位于承德避暑山莊北部,建成于清乾隆1771年。“普陀宗乘”是藏語“布達拉”的漢譯,坐北朝南,依山就勢,逐層升高,氣勢磅礴,宏偉壯觀,占地面積22萬平方米,是藏傳佛教的建筑風格,主體建筑位于山巔,60余座(現存40余座)平頂碉房式白臺和梵塔白臺隨山勢呈縱深式自由布局,無明顯軸線。
是乾隆為了慶祝他本人60壽辰和他母親皇太后80壽辰而建的,是承德“外八廟”中規模最大的一座廟宇。全廟布局、氣勢仿西藏拉薩的布達拉宮,俗稱“布達拉宮”。廟乾隆皇帝在這里接見了萬里東歸的土爾扈首領渥巴錫一行,并舉行了隆重的講經、說法、祝壽等活動。
第一道山門,非常樸實,無法想象山門內別有洞天,會有那么多精彩等著你而讓你的眼睛應接不暇......
入山門,可見放有三座方形石碑的碑閣,中間碑鐫刻有《普陀宗乘之廟記》 ,左碑刻有《土爾扈特全部歸順記》 ,石碑刻有《優恤土爾扈特部眾記》 ,三座石碑碑文均為乾隆親筆御書,碑亭平面是正方形,重檐歇山黃琉璃頂,白石基座。
穿過碑閣,可見高大的藏式白臺叫五塔門,高十余米,有拱門三個,白塔上建紅、黃、黑、白、綠五座喇嘛塔。五種顏色代表藏傳佛教的五大派別:黑色代表笨波派(黑教),白色代表噶舉派(白教),黃色代表格魯派(黃教),綠色代表薩迦派(花教),紅色代表寧瑪派(紅教)。黃色塔居中,是因為黃教是西藏地區的執政教派,又被清政府確定為國教。
三個門也有三種說法,我只記得我走的是左邊,而左為空門,呵呵~~~
門前有一對石象。象力大能負重,一頭大象相當于500匹馬的力量,能夠承擔起普渡眾生的重任,因此成為大乘佛教的象征。另據佛經記載,佛祖釋迦牟尼在講經時多次提到,在他的前世中曾有一世為象,并且是大象王,所以大象又成為佛的象征。
繼續往里走是一琉璃牌坊。
最后為雄偉高大的主體建筑大紅臺。大紅臺的正面,下面是高達十八米的大白臺,其上聳立著高達二十五米的大紅臺。大紅臺是普陀宗乘之廟的主體建筑,大紅臺建筑面積達1萬多平方米,以巨大的白臺為基座,正面白臺寬150米,高17米,矗立其上的大紅臺高25米,上寬58米,下寬59米,背依青山,氣勢恢宏。
紅臺上面嵌6個琉璃佛龕,供無量壽佛寓乾隆60歲壽辰。
紅臺上端圍墻嵌80個黃琉璃龕,供80尊無量壽佛,寓皇太后80歲壽辰
紅臺內四周為三層群樓,紅臺內有三組建筑,一是三層四面的群樓,二是紅臺中心主體建筑萬法歸一殿,三是置于群樓頂部的四座殿亭,正南兩座是塔亭,西北端為慈航普渡殿,東北為風雨亭與洛伽勝境殿、權衡三界亭。
中央是重檐攢尖鎏金銅瓦項的“萬法歸一”殿,是普陀宗乘之廟的主殿,位于大紅臺中心,重檐攢尖頂,上覆鎦金魚鱗銅瓦,屋脊飾以波狀鎦金瓦。寶頂呈法鈴狀。殿頂用頭等金葉14000余兩。萬法歸一殿主要用于舉行重大的宗教儀式或清帝接見重要的少數民族部落首領、王公大臣。
一眼望去,萬法歸一殿頂高出樓群,滿眼金碧輝煌、金光閃爍,煞是晃眼。重檐頂上一片瓦壓著一片瓦,每片瓦都瓦瓦相扣,仔細看那一片片的非金色的鎦金瓦尤其是二層有非常明顯的刮痕,那便是戰爭年代日本侵略者想拆下來,很難拆除,于是便用刺刀將上面的金子刮下來,由于二層屋檐比較平緩,人容易上去,于是所有銅瓦無一幸免,金子全被刮走,而上層的屋檐由于坡度較大,有些人為了刮金子罪有應得失足摔落下來,也就絕了此念,所以上層的鎦金銅瓦則保留得相對完整些,我們今天才有幸看到這熠熠閃光的“金頂”。
迎著光望去,制作精致的“金頂”震撼、耀眼、美......,遠處依稀可見承德另一著名景點“棒槌山”。
類似這樣的平頂碉房式白臺大大小小很多,錯落分布在寺廟內,曾經是僧人們學習、生活的地方。
關鍵字: 布達拉宮 承德 普陀宗乘 藏傳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