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名剎隆興寺
隆興寺
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河北正定有一座被我國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先生評為“京外名剎”的隆興寺。隆興寺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全國十大名寺之一,位于正定縣城內東門里,距省會石家莊市15公里,我自小在這里長大,(筆者jianshan的父親當時在隆興寺旁的二五六醫院里當兵),快上初中時父親轉業我離開了這里,故今天發表一篇文章與眾各訊博客友分享。
隆興寺始建于隋開皇六年(公元586年),原名“龍藏寺”。唐代更名為“龍興寺”。宋初擴建,形成現在的規模。清康熙年間再次大規模維修,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賜額“隆興寺”,達到第二次鼎盛。
隆興寺以大悲閣內的銅佛著稱,隆興寺也因此俗稱大佛寺。北宋開寶二年(公元969年)五月,宋太祖趙匡胤西征山西曾駐蹕正定,因城西大悲寺及寺內銅佛先毀于契丹入侵,繼又毀于后周熔銅鑄錢,乃于開寶四年(公元971年)七月敕令擴建寺院,并重鑄銅佛全身。銅佛矗立在2.2米高的石須彌座上,通高近22米。大悲閣是隆興寺的主體建筑,五檐三層,高33米。閣內正矗立著高大銅佛鑄像,這就是名聞遐邇的正定大菩薩。這尊千手千眼觀音菩薩像有22.28米高,有42臂分別執日、月、凈瓶、寶杖、寶鏡、金剛杵等法器。面部情端祥恬靜,仁慈莊重。達到了瞻之彌高、仰之益恭的藝術效果。大佛始鑄于北宋開寶四年(971 年),有三千匠役投身這項工程。由于佛像超高,所以采取自下而上,分段接續鑄造。第一段鑄蓮花座,第二段澆至膝部......第七段澆鑄至頂部。工程浩大,工諏復雜,比承德外八廟普寧寺大乘之閣的觀音木雕像難度要高得多。它是北京周邊地區4 尊大佛之一,即北京雍和宮大佛、天津薊縣獨樂寺大佛、承德普寧寺大佛。大銅佛神態自若,恬靜端莊。全身頎長,比例勻稱,衣衿流暢,富有宋代藝術風格。
僧人受戒臺
寺內古塔
宋代的轉輪藏經閣
銅鑄毗盧佛
福樹,據說圍著它轉三圈能長壽
殘破的佛像
關鍵字: 古城 河北 隆興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