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步雞鳴驛走過歲月滄桑的美麗
古城墻
蕭瑟的古城墻上,《大話西游》中至尊寶與紫霞仙子的身影已無處尋覓。據史載這里建于元朝,距今已經有四百多年的歷史,自從1913年北洋政府“裁汰驛站,開辦郵政”把它淘汰出歷史舞臺,這座古城已經被人們遺忘整整快一百年了,沒有幾個人知道這么一座周長近2000米的古驛城當初在中國歷史上是何等重要。
《大話西游》最后那幕場景就是在這個古城拍攝完成。其中東門那個有些破敗的古城樓就是至尊寶和紫霞熱吻的背景(也有導游介紹說是西城門)。風塵漫天時,的確有些“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的意境。不過站在城樓上遠觀北面起伏的雞鳴山,近瞰雜草叢生、磚瓦棄落的城墻,讓人想起《城南舊事》里“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的淡淡哀愁。
c
全國唯一現存的大型古驛站
雞鳴驛城位于河北省張家口市懷來縣境內,距北京100多公里,距懷來縣城15公里。雞鳴驛城始建于元代,距今已有780多年的歷史。公元1219年成吉思汗率兵西征,在通往西域的大道上建筑此城。因城位于雞鳴山下,故名雞鳴驛。明代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雞鳴驛城進行了擴建,成為宣化府通往京城的第一大站。雞鳴驛城具有軍驛、民驛兩種功能,直到公元1913年北洋政府決定撤消全國的驛站,開辦郵政局,雞鳴驛城才結束了作為驛站694年的歷史。
雞鳴驛城城池四周磚墻包皮,周長699丈,高3.5丈,城內明清建雞鳴驛筑廟宇達17處之多, 大多保存完好,其獨特的歷史人文景觀和郵驛價值吸引了國內外大批參觀考察者和影視劇作家,同時也引起了各級各部門的高度關注,在廣泛宣傳的同時,完成了小城鎮建設發展規劃 ,由清華大學制定的雞鳴驛城文物保護規劃通過了國家文物局的評審,為古驛站的開發利用提供了科學依據。
驛站在中國歷史上曾起著重要作用,可以說是一個國家的生命線,古代時傳遞消息和發放官文都用快馬,后因馬的體力和奔跑的距離都很有限,要完成 數百公里的傳遞不得不中途換馬,所以就在沿途建立許多馬站,后來這種馬站又演變成接待過往官員、商人的臨時驛站,同時完成傳遞信息和郵件,也起著軍事城堡的功能。可以說驛站在古代起著現代郵局和軍事基地的作用。
這是一座古城,一組蘊含著獨特的魅力的古代建筑群。它坐落在燕北大地上,任憑歲月消損、風雨剝蝕。
沿京昌、然后沿京張高速公路行駛。早春,燕北平原,殘雪覆地,寒風凜冽。“京”字,“冀”字,“蒙”字號車穿梭在這條通途大道上。這是一條千年古道,早在先秦時代就以“上谷干道”聞名于世,此后的歷代王朝都重點經營這條干道,因為它南可以去北京、河北;西可以去山西、陜西,遠可達新疆;北可達蒙古和俄羅斯。
當地民宅
這條千年古道,碾過漢武帝北擊匈奴的滾滾戰車;見過李自成大順軍攻取京城遮天蔽日的軍旗;聽過康熙帝剿滅噶爾丹的戰馬嘶鳴。這條古道不知演繹了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當然,古道也曾送走過倉惶逃難的慈禧和光緒。這條古道上有很多著名的城鎮和驛站,而第一大站就是雞鳴驛城。
登上城墻,環顧四周,整個驛城盡覽無余。城近四方形,周長約有2000米,占地約25萬平方米。城內由東向西有兩條大街,大街就是驛馬進出的通道。城南的“南官道”即是當年驛卒傳遞官文的主干道。城設東西城門,上筑有兩層單檐式城樓,城門洞則為券式。
面前的這座東城樓的樓頂已經坍塌,但骨架依舊傲然挺立,似乎在和命運抗爭著。站在樓中,透過頹垣殘壁眺望,城墻向遠處延伸著,陽光把鋸齒形垛墻的影子印在墻臺上。用相機的望遠鏡頭把雞鳴山拉近,然后再把古城樓疊在雞鳴山的山體上,這就構成了一幅色彩凝重的畫面。那畫面里的古城似乎在沉思:是在思念吒咤風云的歷史人物?還是為千百年來天翻地覆的歷史變革而感嘆!不得而知。
南城墻的垛口已無存,只留下很窄小路,而且也已斷開。墻體的外包是大塊的青磚,而內層則用夯土夯成。俯身貼近墻體,似乎聽到筑城民伕渾厚的夯歌和沉重的喘息。
關鍵字: 古城 古城墻上 紫霞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