響堂山石窟
這時期佛的造像,形體敦厚結實,表現出北齊民族的強健和豪邁,面稍豐滿,高鼻長目。結跏趺或半結跏趺坐于園蓮座上,衣紋疏宕,成不規則階梯狀布于全身,佛衣下擺鋪于座面。
菩薩的主要風格表現在渾圓敦實的體態上,其造型給人一種厚重之感,如南響堂第七窟內的菩薩,面相豐圓,體態健壯飽滿,腹部略隆,衣紋華麗,上著披帛,下著大裙,裙裾貼體,作出水式,頭戴寶冠,寶繒下垂至肘部。另外,北響堂第九窟左龕和南響堂第一窟左龕內的菩薩,充分表現出扭軀斜胯鼓腹,重心落于一腳的特點,以前者(北第九窟左龕)為甚,這不能不承認是開啟了隋唐造像那種“濃艷豐肥“細腰斜軀三道彎的先河。
聲聞弟子面型與菩薩同,體態渾圓,衣式簡潔明快,下身也與菩薩相似,有“曹衣出水之風。身體比例上略顯上長下短。
3、雕刻技法 響堂山北齊造像雕刻技法,一方面繼承了北魏的風格,一方面又創造出新花樣。北魏時期的造像多用直平刀法,衣紋表現為階梯式,給人一種純樸、粗曠而又生硬的感覺。響堂山在吸收這種技法的同時,又使用了圓刀法進行混合處理,尤其表現在衣紋轉折處更為明顯,(如南七菩薩、北三菩薩)使造像的服飾趨于圓潤,富于真實,在表現造像的肌體上則更多的使用了圓刀法(如北九南龕左菩薩,赤足,屈體,酥胸坦露,腹部隆起),堅細易雕的石質加上藝匠們嫻熟精湛的雕刻技法,使造像平添了無限的生命力,并表現出鮮明的個性,可以說,北齊藝匠在表現人物個性方面是很成功的。
關鍵字: 響堂山 改朝換代 石窟寺 邯鄲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