響堂山石窟
響堂山石窟主要代表了北齊的佛教造像藝術,是短暫的北齊王朝留下的最大的藝術寶庫。近年來,學術界將響堂山的雕塑藝術譽稱為“北齊造像模式。綜上所述,我們分別從洞窟形制、造像風格及雕刻技法三方面對北響堂北齊風格歸述如下:
1、洞窟形制 響堂山北齊洞窟的形制可分為以下幾種:
中心方柱塔廟窟: 有南響堂第一、二窟,北響堂第四、九(以下簡稱南一、南二、北四、北九窟,其它類同),窟平面方形、平頂,中心為方柱,三面開龕或一面(正面)開龕(北四、南二),后壁上部與洞窟后的山體相連,下部形成低矮甬道,供禮佛時通行。窟內四壁鑿佛龕,前壁正中為窟門,門上有明窗二,明窗間平浮雕大型帝后禮佛圖(北六)或阿彌陀凈土變(南一、南二),均以場面宏大,場景壯觀為特性。
中心方柱塔廟直接繼承了云岡中心塔柱窟的形式,只是將云岡繁復、瑣碎的“三層或五層每層三面每面各鑿一佛龕的樓閣屋檐形中心塔柱的形式改為“三面(或一面)每面開一佛龕的簡捷、明快、大方的中心方柱的形式,從而體現出了北朝石窟中心柱窟由繁到簡的發展趨勢。
三壁三龕佛殿窟: 有南三、五、七、北三。窟分前廊后室(南七、北三)面闊為三間四柱,明間正中開窟門,次間各開大龕,龕內雕踏山力士像,明間上部為印度式拱,次間額枋上為一斗三升拱。窟檐雕出仿木結構建筑形式的滴水、圓椽、筒瓦等,瓦垅上有八層疊澀基,基上浮雕大型山花蕉葉覆蓋窟頂,大蕉葉擁托覆缽丘,丘上雕出象征塔剎的雙層火焰寶珠。窟內平面方形、穹隆頂,正、左、右壁各開帷幕帳形龕,龕內雕一鋪三尊(南五)、五尊(南七)、七尊(北三)像,窟頂浮雕蓮花藻井及飛天伎樂,地面浮雕大蓮花,蓮花中間置博山爐(南五)窟門兩側刻大番卷草紋和連珠紋,上部刻飛天。
關鍵字: 響堂山 改朝換代 石窟寺 邯鄲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