響堂山石窟
中國北朝晚期至明代佛教石窟寺。位于河北省邯鄲市鼓山南端和中段西麓,分別稱南響堂山、北響堂山石窟,相距 7.5公里。始鑿于北朝晚期,隋、唐、明各代相繼修造。現存石窟17座,摩崖造像 450余龕,大小造像4300余尊。窟龕早有損壞,許多造像頭部損失,有的流落于國外。1935年北平研究院考古組和1936年中國營造學社劉敦楨及日本京都帝國大學水野清一、長廣敏雄曾先后進行調查,分別發表了《南北響堂寺及其附近石刻目錄》、《河北古建筑調查日記》和《響堂山石窟》;1957年北京大學考古實習隊進行調查實測。鼓山一帶為北齊佛教勝地,堂山石窟與北齊皇室關系密切,是北朝晚期造像最為集中也最具代表性的石窟。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響堂山現存北朝晚期洞窟11座,即南響堂 7座,北響堂 4座。北齊石窟多具仿木結構窟廊,其中南響堂第3、7窟,北響堂第2、3窟,在窟前四柱三開間窟廊上方又鑿有大型覆缽、山花蕉葉、剎桿及火焰寶珠等,形成了很有特色的塔形窟。窟門兩側雕八角束蓮柱,門額飾以精致的寶塔、飛天,門側壁淺雕肥大忍冬紋,整個外觀裝飾華麗。南響堂第 2窟窟廊檐額上雕五鋪作雙抄偷心造斗□,是石窟建筑中僅有的一例,為研究北朝建筑難得的實物資料。
關鍵字: 響堂山 改朝換代 石窟寺 邯鄲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