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家口水庫游記
前兩天,借到區外匯報工作的機會,游玩了兩天。地方雖不太遠,但有的還是第一次。先后去了明代景忠山和青山關長城,但感觸最深的,還是潘家口水庫。
最深之處,在于潘家口水庫的博大胸懷。潘家口水庫位于唐山與承德地區交界處。是開發灤河水利資源,調節徑流,減少下游洪水災害,保證天津用水的重要控制工程。整個工程包括潘家口水庫大壩、下池樞紐、兩座副壩和壩后式水電站。潘家口水庫是整個引灤工程的源頭,是灤河干流上游第一座大型水庫。總庫容29.3億立方米。庫區水面由北向上延伸30公里。泛舟水上,兩側奇峰怪石,綠水青山,兼具北方雄奇及江南秀美,令人目不暇接。古老的長城在山巒之間時隱時現,孤寂的敵樓、烽火臺聳立于群峰之巔,令人浮想聯翩。說它胸懷博大,并不是說它風景如畫,氣勢如宏,而是它的奉獻和犧牲自己的精神。1994年7月13日,灤河流域遭受了有資料記載以來第二位,潘、大兩水庫投入運行以來第一位的大洪水,潘家口水庫最大入庫洪峰流量9870 m3/s,由于潘、大兩水庫調度合理,汛前將潘家口水庫預泄水位至207.00m,為下游錯峰8小時,保住了樂亭小埝,使小埝內12萬人口的村莊,20多萬畝土地安然無恙,保住了國家投資1600萬元的白龍山電站。聽導游講,在2001年,天津工農業及人畜用水受到引灤入津工程以來最困難的時期,政府為了節水,一般工業用水都基本停止,以此保證人畜飲水。國務院對此高度重視,溫家寶總理親自來到潘家口,指示采取超常措施以保證天津用水。當時潘家口水庫存水量已達到最低限,像干癟的乳房,已再無能力向外排水。但是為了讓天津人民喝上水,潘家口人用抽水機向外抽水,自己則忍受著枯干力竭的痛苦不發一言。潘家口用自己的犧牲精神換來了千萬人幸福和安寧。
最深之處,在于潘家口水庫還在喜峰口駐留著英雄的足跡。潘家口水庫所處地域喜峰口一帶是古長城雄關要塞聞名的地方。喜峰口雄關險要,易守難攻,自古乃兵家必爭之地。 “九一八事變”后,日本侵略者占領了我國的東三省,1933年日本侵略者欲侵華北,從喜峰口入關。抗日將領張自忠將軍就在這里率領國民黨第29軍在此迎戰日寇。那時,29軍僅有22000人,武器裝備極為陳舊落后。然而,面對武裝精良的日本侵略軍,英勇的29軍將士,滿腔仇恨,怒火沖天,斗志昂揚。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軍長張自忠沿襲了西北軍的老傳統,支起鐵匠爐,為每個士兵打造了一把鋒利的大刀,并且在每個團都配備了操刀教練員,使許多士兵練就了一手高超的刀術。為力挫侵略者不可一世的猖狂氣焰,打敵人個措手不及,喜峰口前線總指揮、29軍109旅旅長趙登禹挑選了500名技術高超的大刀隊隊員,夜襲敵營。此時的日本侵略軍正蒙頭大睡,做著黃粱美夢。大刀隊隊員們如同神兵天降,撲向敵營,掄起大刀,橫殺豎砍,刀起頭落,近千名鬼子從夢中驚醒,衣服都來不及穿,就撞在刀口上。大刀隊在敵營英勇拼殺了近3個小時,使500多名鬼子人頭搬家。爾后,29軍一鼓作氣,不給鬼子以喘氣之機,又于3月11日夜組織了對敵人的第二次夜襲,共砍死砍傷敵人200多名,燒毀敵人軍車200多輛。 29軍將士和神勇的大刀隊,創造了抗戰史上的奇跡,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抗戰斗志,展示了中華民族不可戰勝的偉大氣魄,他們用鮮血和生命在萬里長城的雄關——喜峰口鑄就了一座永遠的豐碑。取材和歌頌喜峰口抗戰英雄事跡的《大刀進行曲》,很快由上海青年音樂愛好者麥新創作并推向全國。喜峰口抗戰已成歷史,但屹立在億萬人民心中的抗戰豐碑卻是永遠磨不去的記憶。后來,張自忠將軍在與日軍作戰中力戰不退,與敵搏殺,最后身中7彈。彌留之際,張自忠將軍留下最后一句話:“我力戰而死,自問對國家、對民族、對長官可告無愧,良心平安!”旋即拔佩劍自戕,一代名將張自忠壯烈殉國。踏尋烈士的足跡,歷史已塵埃。在網上紀念館里,我真情的為革命前輩獻上了濁酒和鮮花。
最深之處,更在于我在潘家口更深刻的認識了自己。在潘家口水庫回來的路上,遇到了兩件事情。一個是讀中專時的老同學知道我到了他那里后,驅車找到我,不僅安排好了晚上的食宿,臨走時,還給我帶了很多當地的特產。感覺非常熱情,沒有一點做作的人情事故的印象。而我本以為,很多年未聯系,見見面,聊聊過去現在和將來,很平淡的離開。二是一個工作的同事,為車禍而喪生,一個事業正當年,為人所矚目和前途看好的同事英年早逝了。這兩件事,在我內心中泛起了波瀾久久不能平靜。想到潘家口水庫寬廣博大的胸懷,那些抗擊日本鬼子甘于犧牲的烈士民族精神,想到同學之間的純潔的友誼和逝去的很多朋友、同事和親人,而又想到自己對人情關系的冷淡和實際,對人與人之間恩恩怨怨和斤斤計較,想到自己活得這么渺小和有時的自私,對生命的計較,自己陷入了沉思,想找到生命和活著的答案……
關鍵字: 景忠山 潘家口 長城 青山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