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靈山的塞內關外之謎
站在燕山主峰霧靈山的頂峰向南、向西、向北看,均有長城。南有黃崖關,西有墻子嶺關,北有黑谷關、司馬臺、金山嶺、古北口。霧靈山前后和西側均有長城,毫無疑問這里當年肯定是邊塞重地。那么霧靈山是塞內還是塞外呢?是關內還是關外?霧靈山附近的長城又到底修于何時呢?
霧靈山
霧靈山在戰國時期屬于燕國。當時的燕國境內有許多游牧民族居民,歷史上稱之為東胡,經常對農業地區騷擾作亂,于是在戰國末年,燕國大將秦開趕走游牧居民并修筑一些長城作為防御。這些長城修在了當時的燕國北部邊境,也就是現在的承德豐寧、圍場一帶,遠遠地將霧靈山圈在長城以內。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后,把燕國長城和西邊的秦、趙長城綴連,形成了萬里長城的一部分。漢時沿用燕長城,并開始使用“邊塞”一詞,把胡人所在的燕長城以外的地方叫“塞外”。秦漢時期的長城在承德豐寧、圍場一帶,霧靈山當屬塞內無疑。
霧靈山附近的長城始建于公元556年左右南北朝時的北齊。北魏分裂為東、西魏后,厙莫奚人(鮮卑族的后人)趁此紛亂之際,進占了屬于東魏的地盤,霧靈山從此納入厙莫奚人的勢力范圍。而紛亂中的東魏,高洋接替了哥哥做了東魏的宰相,第二年便讓東魏皇帝將皇位禪讓給自己,并把國號改為齊。此時,厙莫奚人和柔然人頻繁南擾,給北齊統治者造成很大麻煩。為了阻擋柔然、厙莫奚等游牧族的進攻,北齊文宣帝高洋沿用秦漢時期的老辦法——修一條橫貫東西的長城。北齊天保七年(公元556年),在現今的興隆境內開始斷斷續續修了一些長城,向東一直延伸東大海,霧靈山就被圈在了北齊長城以外。霧靈山地處黃崖關、墻子嶺雄關之外,霧靈山就是關外(有人稱塞外)了。
如今長城沿線上一些風化較重、干壘石塊墻的長城為北齊長城。
動亂的南北朝很快就被隋統一了,公元600年左右,隋文帝楊堅曾派周搖修繕這段北齊長城。
但霧靈山現存的長城絕大部分屬于明代修筑。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曾派大將徐達改筑從山海關到居庸關(含霧靈山這一段)的長城,新建和重建了許多長城線上的城關要塞。明永樂以后的成化、嘉靖年間,都進行了大規模重修和增建,其中嘉靖年間修砌的長城用的是土石材料,而不是磚砌長城。
明隆慶二年(1568年),薊遼總督譚綸上疏朝廷,建議抗倭英雄戚繼光來薊鎮,以保邊境平安。之后朝廷命戚繼光主持防務。當時的長城低薄簡陋,經風吹雨打和戰爭破壞,許多地方傾圮坍塌,長城線上只有一些磚石小臺,守城的士兵只能露立臺上,沒有藏身的地方,這樣的長城顯然無法阻擋蒙古兵馬。戚繼光自1569年開始,一邊不斷反擊蒙古人的進犯,一邊在千里長城線上鋪開重修長城的工程。在燕山,依照山勢每隔不足1華里的山頭便修筑一座樓臺或烽火臺,如大溝村南的正鼓樓,一些主要隘口加固筑城,駐守重兵,如墻子嶺關(今墻子路)、黑峪關(今黑谷關)、曹家路等,既是交通要道又是邊塞重鎮。五虎水門則是水路要塞。
在這次長城重修中,戚繼光除了加高加厚城墻,又創造了空心敵臺。這種敵臺上下兩層或三層,能存放兵器火藥,能做守城士兵堡壘,可以有效地防御敵人。明隆慶六年(1572年)冬天,戚繼光在修完部分長城后,精心組織了一次軍事演習,并邀請兵部右侍郎汪道昆、薊遼總督劉應節前來視察。
明萬歷三年(1575年),兵部尚書譚綸等兵部、戶部官員在戚繼光和地方官員的陪同下視察曹家路長城防務,游覽了霧靈山。明萬歷十一年(1583年),戚繼光奉調廣東,但長城重修并未間斷。
明崇禎年間,長城維修仍在進行。崇禎八年(1635年),大溝的明長城(正鼓樓)修繕完畢,此時的薊鎮總兵楊嘉謨在地方官員的陪同下檢查驗收了正鼓樓這段長城,并游覽了霧靈山。
也就是說霧靈山的長城,源于北齊,雖經以后歷朝歷代尤其是明代的大修大補,甚至重修,但所走線路基本沒變,仍地處黃崖關、墻子嶺雄關之外,屬于地地道道的關外。確切地說,霧靈山屬于塞內關外。
關鍵字: 古北口 金山嶺 霧靈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