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禪寺
晚年,當地主政燕、趙二王競相供養,并擬在王府內辟地營造禪宮。禪師聞之即予制止,并堅定地說:“若動著一莖草,老僧即歸趙州。當時朝廷尊其德行,特賜紫袈裟。地方官員具威儀迎接,而趙州禪師則堅讓不受。
趙州禪師住世百二十年,行化四方,聲播宇內,僧俗咸敬,人天共仰。其松柏氣節,有如高山流水,令人嘆為觀止。
趙州圓寂后,寺內建塔供奉衣缽和舍利,謚號曰真際禪師,塔曰光祖之塔。元明兩代曾先后建古佛堂及大慈殿供奉真際禪師寫真刻石。柏林禪寺現存的趙州塔建于元代,全稱“特賜大元趙州古佛真際光祖國師之塔,高33米,七層,下有蓮花須彌座,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
從此,古觀音院這一方寶剎即由趙州和尚而聞名天下,成為佛教史上一座享有盛譽的禪林古寺趙州祖庭。
宋、元、明、清數百年間,高僧輩出,寺塔重修,屢受帝王敕封,臣民祟仰,宗風未墜,古柏常青。
近百年來,柏林禪寺屢遭劫難,殿堂、經像蕩然無存,在殘碑斷碣、蔓草荒煙間,僅存趙州祖師塔及唐柏20余株,形影相依,一片凄涼。
1988年5月12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批準柏林禪寺作為宗教活動場所開放,交河北省佛教協會管理,并逐步籌資修復。在凈慧法師主持下,1991年正式規劃施工,歷時五年,今日趙州祖庭已一改當年“破磚亂瓦毛毛草的荒敗景象,一座座殿堂樓閣拔地而起,一次次法會海眾云來,青年僧才茁壯成長,趙州門風后繼有人。
1990年11月17日(農歷十月初一日),來自北京、天津、石家莊、保定以及當地的佛教信眾一千多人,在寒風微雨中敲鑼打鼓迎接漢白玉釋迥牟尼佛像和觀世音菩薩像進寺,并舉行安座儀式,道場初建,佛菩薩像先至,沒有殿堂,只好暫時于露天草廬中安奉。
關鍵字: 柏林禪寺 河北 趙縣 趙州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