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州市旅游概況
清 滄州位于河北省東南部,東擁渤海,西倚“華北明珠”白洋淀,北環抱京津,南與山東接壤,總面積1.4萬平方公里,轄4個縣級市、10個縣(包括孟村回族自治縣)、6個區,總人口677萬人。其中少數民族有45個,回族占少數民族人口的91%。 中國古典名著《水滸傳》中開封府八十萬禁軍教頭林沖蒙冤發配的故事,使多少代讀者對滄州之名都耳熟能祥。滄州,是取“滄海”之意設置州治,始于北魏熙平2年(公元517年)。州治始置饒安,即當今鹽山縣的千童鎮,在秦朝時稱“千童城”,乃秦始皇遣徐福求長生不老仙藥,征募、訓練數千童男童女及百工巧匠,并由此東渡成功的始發之地。聞名遐邇的國家重點保護文物滄州鐵獅子,使滄州由此又具“獅城”之雅稱。
從滄州歷史來看,史前盤古開天辟地的傳說地之一就源于青縣盤古鎮。歷朝歷代在滄州轄區內建州立縣頗多,目前的800多處文化遺存中就留下多處古城址、古墓葬、古橋梁及出土文物。舉世聞名的京杭大運河南北穿行滄州蜿蜒214公里,蘊育了滄州獨特的民俗民風,留下了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淀。武術之鄉、雜技之鄉、鑄造之鄉、中國歷史第一僑鄉、鴨梨之鄉、金絲小棗之鄉、冬棗之鄉以及豐富的宗教文化,多民族的生活習俗等,使大運河兩岸的人文景觀得天獨厚。 滄州地處華北平原東部的黑龍港流域,為濱海平原,地勢平坦多洼淀,20多條河流匯聚9處入海,多處濕地及碩大的葦海,保持著良好的生態環境,是200多種候鳥的遷徙停留地。滄州沿海灘涂廣闊,淺海水質肥沃,是渤海、黃海兩大水域的水產資源繁殖場。40萬畝灘涂,更利于曬鹽和魚蝦的養殖。沿海岸線有6條與之平行的古貝殼堤,是中國唯一也是世界現存的三大古貝殼堤之一。
臨海的小山,雖海拔39米,區域面積20平方公里,卻是距今2、3萬年前火山噴發所形成的火山地貌。 總面積366平方公里的白洋淀,下游出口在滄州所轄的任丘市,淀水經大清河直通天津,白洋淀是一個以水體為主的北方水鄉旅游休閑勝地。任丘白洋淀千里堤風景區,十里荷香,長堤煙柳,被譽為“華北明珠白洋淀,淀上明珠千里堤”。 滄州自古多出文官武將、豪俠志士,還涌現出眾多的文人學士、科學家、發明家、藝術家等,如戰國神醫扁鵲、唐代地理學家賈耽、元曲四大家之一馬致遠、清代《四庫全書》總纂紀曉嵐、洋務派首領兩廣總督張之洞、宣統皇帝武師霍殿閣、武術大師霍元甲、京劇四大名旦之一荀慧生等等。 滄州境內公路有104、106、205、307四條國道,京滬、石黃(石家莊—黃驊港)兩條高速公路、鐵路有京滬線、京九線與西煤東運第二條大通道朔黃線在境內交匯,黃驊大港作為當年徐福千童東渡的出海口連通海內外,使全市交通縱橫交織成網,旅行十分便捷。
武術之鄉 “文有太極安天下,武有八極定乾坤”,這是前人對深受民眾喜愛的太極拳和八極拳的贊譽,八極拳的故里在孟村回族自治縣。滄州素有“武術之鄉”之稱,武術源于隋唐,盛于明清。千百年來,滄州武林精英薈萃,豪俠云集,形成濃厚的習武、尚武民風。源起或流傳滄州的武術門類、拳械達52種之多,占全國129種的40%,乃中國武術發源地之一。其中滄州八極拳和劈掛拳被列入國家最具代表性的十大優秀拳種之中,作為武術競賽的規定套路,向海內外推出。滄州體校、武術研習院、孟村八極拳國際培訓中心以及各縣市區640多家拳社都在培訓大批武術人才。1992年,滄州市被國家體委首批命名為“武術之鄉”。
滄州清真北大寺 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始建于明朝建文末年(1420年),歷時18載,于1420年正式落成。北大寺建筑莊嚴宏偉,由前中后三殿和古棚連綿組成一個整體。后窯池有三亭,為駝峰式,又似筆架,屬文式木制結構,別具一格。 滄縣紀曉嵐故里 清代《四庫全書》總纂紀曉嵐故里在滄縣崔爾莊。紀昀,字曉嵐,清乾隆皇帝稱其“敏而好學可為文,授之以政無不達”,世稱文達公。其墓地在崔爾莊鎮北村棗林中,墓前石碑鐫刻:“皇清太子少保協辦大學士禮部尚書紀文達公神道碑”。 雜技之鄉與吳橋雜技大世界 吳橋縣的雜技藝術歷史悠久,具有廣泛的群眾性,民謠有“上自九十九,下至剛會走,吳橋耍雜技,人人有一手”。吳橋以其雜技藝術源遠流長、技藝精湛、人才濟濟,而成為雜技藝術的發祥地,在國內外享有盛名,被譽為“雜技之鄉”、“世界雜技藝術的搖籃”。吳橋雜技大世界為國家首批4a級景區。景區內有江湖文化城、雜技奇觀宮、魔術迷幻宮、雜技民俗風情園、滑稽動物園等八大景點。在這個濃縮的雜技世界里,追尋雜技藝術源遠流長的歷史,領略中外雜技藝術的精華,身臨其境地觸摸到雜技藝術的方方面面。 東光鐵佛寺 鐵佛寺,素有“滄州獅子景州塔,東光縣的鐵菩薩”而聞名遐邇。
鐵佛寺原名“普照寺”,始建于北宋開寶五年(公元973年)。現“鐵佛寺”匾為原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所題。鐵佛寺大雄寶殿正中的釋迦牟尼佛為鐵鑄,是我國最大的座式鑄鐵佛。 泊頭清真寺 真寺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清真寺始建于明永樂二年(1404年),規模宏大的禮拜大殿頂部飛檐四出,角亭對立。全寺樓臺殿閣,成垂一線,重重院落相套,橫向配以門道、石橋,具獨特的建筑風格和價值,是中華民族的寶貴遺產。 泊頭中共中央華北局城市工作部舊址 1948年成立的中共中央華北局城市工作部,是利用清末一位山西閆姓商人在泊頭所建的當鋪,以“華北建設公司”的名義,在這里建立起平津等城市地下黨與西柏坡間的紅色紐帶,城工部舊址因記載了這一段彪炳史冊的功績而在革命史上留下令人難忘的一頁。
青縣盤古廟 青縣盤古廟,相傳盤古在此定居而得名。民間傳說,盤古開天辟地后云游天下,至青縣一帶,看到這里草肥水美、木秀花香,就選這里定居下來。盤古的后裔不僅在這里修建了盤古墓、盤古村,還修建了盤古溝、盤古港等。盤古廟始建于元代,殿內有身披樹葉,手托日月的鐵鑄涂金盤古像。 青縣青云觀 是華北平原上歷史悠久的道觀。相傳春秋戰國時期,老子—李耳棄周守藏室史官出行,云游四方至此地隱居,傳經布道,民眾由此相聚而居,逐漸形成村落。至元初,道號為“覺道”的張核大師來到此莊,四外化緣,在原老君講經道場營造起一座頗具影響的道觀青云觀,成為道教圣地,村落也由覺道大師的功德稱覺道莊。
任丘白洋淀千里堤 白洋淀千里堤地處淀東下游出口,位于任丘市。白洋淀素以“華北明珠”著稱,
關鍵字: 滄州市 河北省 白洋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