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你逛遍青海省博物館
景區概況
青海省博物館是中國省級綜合性博物館。位于西寧市共和路。館址原是青海地方軍閥馬步芳生活起居的宅邸。現有面積約3萬平方米,房舍建筑6000多平方米,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青海博物館
博物館于1979年籌建,1986年9月26日正式建館。現有藏品1萬多件。其中有舊石器時代的打制石器;新石器時代和青銅器時代的石器、骨器、陶器和銅器;漢、唐時的銅印、銅俑、銅鏡、碑刻、寫經、木俑、銅鐘、波斯銀幣;元代的紙幣、石造像;明、清時期的瓷器、書畫等。民族文物中有民族文字銅印、民族服飾,明、清王朝給少數民族地方官員的封誥以及佛經、佛像、唐卡、法器等宗教藝術品。革命文物中有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經過青海果洛時遺留的公文包、銅鍋、軍帽等。上述藏品以遠古時代的彩陶、歷代傳世的民族文物和宗教藝術品最有特色。
藏品中的裸體人像壺,造型奇特,器物的正面浮雕彩繪有人體全身塑像。另一件舞蹈紋彩陶盆,繪有3組各5人列隊舞蹈的場面,表現了原始居民的舞樂生活。這兩件距今四、五千年以前的藝術品,是青海數萬件彩陶中的典型代表。
該館曾舉辦過《青海歷史文物展覽》, 展出文物1000余件,表現從石器時代至封建社會晚期青海地方歷史的發展進程。還舉辦過《藏漢關系文物展覽》、《藏傳佛教文物展覽》、《歷代貨幣展覽》等。《藏傳佛教文物展覽》曾赴香港展出。
博物館內
基本陳列
《唐卡藝術展》“唐卡”一詞為藏語譯音,系指繪畫、刺繡、剪貼在布帛上的佛畫。唐卡繪畫,以礦物顏料為主,內容十分豐富。該展集中展示了青海地區從明、清時期到現代的唐卡精品,并詳細介紹各種唐卡的制作工藝。
《造像藝術展》該展集中展示歷代佛像精品80余尊。造像藝術是藏傳佛教最為精湛的藝術形式之一。其鑄造工藝精良,人物刻畫傳神,具有濃郁的地方民族風格。
《七彩經緯——藏毯工藝展》該展分別從歷史發展、藏毯工藝、畜毛資源三個方面介紹藏毯的情況。展出100余件展品,其中包括原始社會的陶紡輪、骨椎等工具,有世界上最早的毛織物,有80余幅各個時期的織毯標本,還有優質的織毯用畜毛標本及染料標本等。藏毯圖案繁華秀麗,工藝精美。
珍貴藏品
銅鎏金觀音造像國寶級文物。由明朝皇帝賜給青海著名的瞿壇寺。像高146厘米,身姿婀娜,站立在蓮花座上。衣飾線條流暢飄逸,面含微笑,表情慈和,遍體鎏金。其鑄造工藝代表了明代的最高技術水平。
博物館外景
舞蹈紋彩陶盆1975年出土。距今5000年。內壁繪有二組人物手拉手舞蹈的圖案,一組13人,另一組11人。該器物構圖巧妙、畫面簡潔、人物造型生動,是我國迄今發現最早的繪有人物舞蹈場面的畫面,在藝術發展史上有極為重要的意義,也是研究中國原始社會人物風情的重要資料。
扎薩克印“扎薩克”是蒙古語音譯,意為“支配者”、“尊者”,是清代蒙古族地區旗長的稱呼。此印是蒙古29旗旗印之一,它是清朝政府管理青海蒙古各部,以及蒙古各旗在青海游牧的歷史見證,為研究清代青藏地區的民族關系、政治制度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敦煌經卷該經卷系隋或唐初寫就,是佛經《羯摩經》抄本。寫本紙質較細,有韌性,經過染黃,略有水漬,按紙質色澤行字,皆合隋、唐規制。它用34張寬25.2~26.6厘米,長49.3~49.5厘米的染黃紙相互連綴而成,全長17米,共16790余字。卷首略有殘缺。“羯摩”為梵文譯音,意為“作業”,《羯摩經》是一部有關佛教戒律和懺悔內容的經典。
景區信息
地址:青海省西寧市西關大街58號
交通:9、25、12、18、40、2、84、85、31路等公交車
門票: 免費開放
開放時間:淡季9:30~16:00旺季9:00~16:00
關鍵字: 博物館 西寧市 青海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