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色甘南:那里的云,那里的人
甘南,處甘肅之南,廣義上泛指甘肅、四川、青海交界地帶,為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交錯縱橫之所。外面的人說,那里是神秘而未知的凈土,里面的人說,這里是香巴拉——神仙居住的地方。之所以想到用十一長假去甘南轉轉,本意的確是因為這條線路冷門的緣故,只是這一次,除了這里冷清的秋色以外,甘南著實讓我見識到了那個未經雕琢的璞玉的模樣,珍貴而美好。
在甘南層層疊疊觸手可及的云的下面,我幾乎快要將周圍的一切遺忘了去,包括工作,包括金錢,也包括曾經無法抹去的傷痕。所以說,要遺忘一段無法回憶的過去,不如站在甘南的云下,呼吸著甘南的呼吸,擁抱著甘南的擁抱。只是這樣,我很快會分不清,我本是在靜謐的塵世間,還是正在做一個靜謐的夢呢?
甘南的藏民仍保持著一種本色的質樸,他們朝著鏡頭害羞卻真誠的微笑,卻并不伸手來要五元錢;他們拉著你進他們的帳篷,為你制作好吃的糌粑,卻還不習慣接納你的饋贈;即使當他們正泡著神圣的溫泉水時,也會熱情地拉你下去一起。
我望著鏡子里自己臉上的高原紅,會快樂的微笑,因為那是甘南予我的印跡,在那片空氣稀薄的土地上,灑下了我一路微笑過的足跡。
以后的幾天,我將沿著這一路的足跡,繼續與你們在微笑中前行。
d1、北京——蘭州
d2、拉卜楞寺——夏河
d3、桑科草原——瑪曲——尕海——碌曲
d4、郎木寺
d5、若爾蓋草原——花湖——唐克——九曲黃河——塔林——瓦切
d6、降扎溫泉——迭部
d7、茨日那——臘子口——哈達鋪——卓尼
d8、禪定寺——黃捻子森林公園——冶力關
d9、天池冶海——蘭州——北京
拉卜楞寺的夢想
從蘭州到夏河,經過臨夏,因我對回族的風情無甚了解更無甚欲了解,于是繼續壓抑著心情,為的就是等待這座黃教六大宗主寺之一的拉卜楞寺。
知道拉卜楞寺緣于電影《天下無賊》,其實在此之前的千百年時間里,拉卜楞寺并沒有因為它在世間的知名度而失去它在甘南人民心中的位置。
在甘南臨行前,在蘭州長大的同事小申在得知我要去拉卜楞寺時兩眼放光地表示她的崇敬,她說奶奶從小就一直在她耳邊叨嘮著那里的光芒,于是那里成為潛意識里一個神圣而神秘的地方。在她未成年前,她脫口而出的夢想就是去拉卜楞寺修行與學習。雖然只是兒戲之言,卻足以窺見這座藏傳佛教廣泛而偉大地輻射出的光芒。
陽光在我到達拉卜楞寺時將云層撕碎開,讓我可以清澈地看清這座煙霧繚繞的寺院。處處我聞得見藏香的味道,令喜歡它的人愉悅,令討厭它的人煩躁。和信仰一樣,都有相似的排他性。我一直認為有信仰的人是幸福的,所以無論這里的信仰讓你愉悅或是煩躁,請記得選擇虔誠地留下或是安靜地離開。擁有這樣平和心態的人,終究也會是幸福的。
我雖然對藏傳佛教一無所知,但這并不妨礙我默默觀看拉卜楞寺的樣子,因為我相信它令太多人成為有夢想和有信仰的幸福的人。
拉卜楞寺的另一大作用在于學習,它擁有眾多藏傳佛教的高等研修專業。在里面有許多無憂無慮的孩子,他們也穿著深紅的僧袍,在規定的時間里做著應該完成的功課。只是除此之外,他們更多還是孩子,也繼續著童年揮之不去的打鬧、嬉戲、奔跑與歡笑。其實,對此時的他們來說,拉卜楞寺未嘗不是一個夢想。
爬到最高層,站在平臺上回首俯瞰整座寺院,層層疊疊卻又秩序井然,色彩紛呈。轉過身來面對著大山深處安靜卻高大的那座,我眼前移動著轉寺的藏民,一圈一圈,默念著,膜拜著。對于他們來說,當夢想變成信仰的那刻,幸福定會在輪回轉世后降臨身上。
而對于我來說,拉卜楞寺雖還算不上是信仰,但卻是一個夢想。當夢想再一次變成現實時,幸福就已經降臨在我身上了。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比他們幸福。
(一)拉卜楞寺的夢想
(一)拉卜楞寺的夢想
(一)拉卜楞寺的夢想
(一)拉卜楞寺的夢想
桑科草原的雪
一早,從夏河赴碌曲,中間便是洛桑草原與伴我們一路流暢著的大夏河。天陰,冷風夾著小雨降落,草原顯透出冷冷的寧靜。洛桑草原海撥3000以上,屬高山草甸,我就在這樣四周群山圍繞間一路疾行。這樣的天,這樣的地,還有這樣的我,都顯得離塵囂那么遙遠。
一路風雨一路歌,當雨露夾雜著雪花輕松到飄揚起來時,車內開始人聲鼎沸。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已此刻來到了冬季。于是下車來到雪花的世界里。
我不知道人為什么都喜歡雪,不管是喜歡它的姿態還是顏色,或是飄落下的聲音,或是瞬間融化于手掌的清涼,我只知道當我站在這鵝毛般的飄雪里時,我突然變得像個孩子。所有被蒙上灰塵的記憶突然像被點活涌上,所有的童真里的童話也仿佛堆在眼前。我用最原始的快樂的呼喊,來回應洛桑草原的這場飄雪。
再復雜的人都會向往心底的純真,只是有人沒有勇氣將純真拿出來,他們只能帶著復雜的假面,這是自卑還是自大?而在雪中,我也問我自己,如果不是這個無人的草原上的這場大雪,我何時會像個孩子般將純真恣意撒野。
雪隨著我前行的路程漸微漸弱,直至又轉變了重重的雨,擊打在耳邊的玻璃穿上,而草原也慢慢變得清晰起來。遠方的炊煙裊裊,正在由著風的方向搖曳舞姿,近處的小鳥在圈起草場的護欄上小憩,打落一身的雨雪,等待著下一次歸家的飛行。我,則向著前方繼續,要在午飯前到達那個叫碌曲的地方。
(二)桑科草原的雪
(二)桑科草原的雪
(二)桑科草原的雪
尕海邊的人與事
尕海位于碌曲和碼曲兩個縣城之間,藏語稱之為“姜托措欽”。在那遼闊的草原上,尕海有如半掩面頰的少女,純潔而羞怯。本以為只有在藍天的映稱下,湖泊才美不勝收,可這一次,尕海的這般羞澀卻具別樣風情。她將云朵拉在其上,低低的,濃濃的,卻因為不時的光芒乍泄而更顯明媚遮蓋后的那種迷離且淡淡憂傷的美。
湖面的飛鳥不時用飛翔起的翅膀令水面泛起漣漪,它們與湖里的紅草、岸邊飲水吃草的馬兒一樣,是這里的主人。我喜歡這種什么都未被破壞的樣子,我不喜歡那種人為破壞又人工修復卻不成了的樣子。所以我在想,這高原上冷洌的湖水是不是會如此這般冷靜下去,而周遭的一圈又一圈生命們是不是不會被迫離開這塊凈土。
尕海的邊上有一戶牧民,他們在這里放牧休憩,遠遠地守護著這顆高原的明珠。我們的突然造訪,打破了他們的寧靜,可卻也激蕩起他們熱情好客的習性。女主人將我們拉進他們的帳篷里,在用清水與肥皂用力地洗完手后,做起香甜可口的糌粑。我沒吃過這玩意,我也對羊奶過敏,可當我將這青稞面與白糖奶渣還有酥油茶搓在一起的東西含入口中時,卻越嚼越香。女主人似乎很久不見這么多人了,當得知還有人沒下車時,她又開始不聽勸阻地制作起第二批。女主人也似乎沒學會回禮,當zz將他的手表送給她時,她竟一如尕海少女般的羞怯面容閃躲。最后,她幫女兒穿上了最隆重的民族服裝,女兒竟也如出一轍地害羞,在與我合影的過程里,她第一次拿下了始終捂著嘴的手,大笑著露出了兩顆美麗的金牙。
還有那群黑珍珠般的牦牛默默地低頭吃草,當我靠近時才會抬起頭看看我,然后繼續它原來的事情;那只兇悍的藏獒似乎只有男主人才敢靠近,無論我們如何取悅它,無論一個饅頭或是半只清真餅,都不會使它失去原有的警覺。所以,我更加喜歡這片海邊的人與事了。我想起了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桃花源,它們都一樣,都不會因為世界的變遷而改變自己的習性。我更希望如果可以,我們要留住這方凈土,好讓他們有繼續守護下去的勇氣。
(三)尕海邊的人與事
(三)尕海邊的人與事
高原雙城的逸事
每個人的旅行目標的選擇都不同,比如有鄉村田園的,比如有都市未央的;又比如有山河湖海的,又比如還有人文地理的。因為人總是喜歡選擇那種遠離自己生活環境的地方,希望尋到一種完全不一樣的生活方式。我在沒見到海之前,特別向往海的廣闊,后來又開始憧憬著古都的淵博,接著又迷戀于大好風光的顏色當中,等到久久不見家鄉后,也不時懷念起寧靜小鎮的味道。
沒想到,甘南的這兩座名為碌曲和瑪曲的小城令我陷入無限的追憶當中。到達碌曲的時候正值午飯時間,小鎮剛剛下過雨,顯出冷冷的色調。街上人車都不多,所以也沒多少遵守各行其道的交規。風不時在街道上穿行,卻不太寒冷。小鎮中心的廣場不大,叫秀隆扎西廣場,廣場后是一片清麗的山,山間有云在游蕩。廣場上沒有游人,只有當地的玩鬧的孩子。因為小城鎮的廣場與孩子有著與生俱來的親近感,在我小時那種物質精神匱乏的年代,廣場成為我們最好的游樂場。只是后來城市大了,我們大了,生活圈子大了,我們便再也無法體會眼前無聊至極的廣場為何能在當年發揮過如此重要的精神食糧的作用。
瑪曲是甘南最富的縣,自然這里的繁華程度程出了碌曲。小城里穿梭著趕集的藏民,無論臉有多高原好,他們身上依然出現著最鮮麗的裝飾。據說喜愛色彩的人,心里是陽光的,而瑪曲色彩濃郁程度也超出了我的想象。我一直在想來,為什么在我的回憶里,色彩都是可有可無的呢?為什么我們從小要學著放棄用濃烈的色彩來裝飾自己?
在到達瑪曲黃河大橋時,濃云密布,風將橋兩邊的經幡吹得四處飄搖,橋上昂首走來一群黑牦牛,有種雄觀的美。眼前這座大橋雖然年紀和我一樣大,但看上去比我滄桑了許多,是不是高原的風刀霜劍的相逼使然?但有一點我能肯定,就是再過五十年,我與它如果有緣再相會,它一定還是現在的樣子,而我則早就被歲月雕刻成滄桑老頭的樣子了。所以世間,如果問什么最神奇,那一定非歲月莫屬。
兩座高原小城根本鮮有游人光臨,但這里的廣場依然跳躍著好動的孩子,這里的鮮艷的色彩依然流動在街頭巷尾,而這里的風景也仍將繼續。
(四)高原雙城的逸事
(四)高原雙城的逸事
(五)郎木寺的瑞士情結
與其說郎木寺有瑞士情結,不如說我有瑞士情結。我很小時,家里有幅瑞士風光的掛歷,材質是那種油亮的那種塑料紙,在當時還覺得很高檔。我經常翻著這美艷的風光,從此覺得能親眼見到圖里的風景,肯定是種奢望。
說來也相當不巧,當我對美景樂此不疲時,一再錯過了瑞士的風景;而后來當我厭倦了單純的美景,卻變得喜愛游走與偶然的快樂時,瑞士的湖光山色卻漸漸令我提不起去找尋它的興趣。去年十一,我到過那個被稱為“東方瑞士”的喀納斯與禾木,沒想到今年這個時候,我要去的郎木寺,依然是被游人冠以此稱謂的。后來我在網上查了一下,居然像青島、歙縣等風景毫不相干的地方也被喚作“東方瑞士”,于是瑞士的美景的形象已經在我心中一折到底了。
郎木寺是個鎮,請無論如何都要保持這點常識,不然建議你不要說你到過郎木寺。它由甘肅境內的色止寺和四川境內的格爾底寺共同組成,兩寺間隔為一條溝渠一般大小、名字卻恢弘無比的白龍江。小鎮不大,只有一條街道,走在其間可以眺見街道盡頭的山。街道如此破舊與想象中相差很遠,只是如此狹窄的空間,同時走著各色人等及豬、馬、車,看著看著,竟也覺得和諧與自得其樂。
如果是想看寺而來郎木鎮,好象沒什么意義,這里的寺無論規模還是形象上比起其他著名寺院還是差了不是一點半點的距離。爬色止寺就是為了登高看看這個有“東方瑞士”之稱的小鎮的風景。當爬到與小鎮街道盡頭可見的那座高高的紅巖山崖差不多高時,便有登山而小天下之感。一邊是格爾底寺,一邊是郎木寺鎮,或紅或白的層頂,層層疊疊,背景是蓋滿杉樹的大山與覆滿云朵的天空,以及陽光制造出來的光亮與陰影效果。草地是厚厚的,雖然已轉成秋色,卻仍開有倔強的花朵,或白或紫,綴于其上,宛若明媚的工筆長卷。
爬到山頂是需要堅持的勇氣的,因為那里有個天葬臺,神圣且神秘。藏人認為人死后若進行天葬,為禿鷲所食,則更接近天堂,且食得越凈則代表此生所作孽越少,也更利于輪回。藏人說禿鷲是神靈,它們帶著轉世的人的肉身一直不停地飛,并在無限接近太陽的時間消失,不會在人間留下任何痕跡。當在走近天葬臺時,空中盤旋著幾只圣鳥,并在滑翔轉彎的瞬間與風擦出聲響。
如果在瑞士,還是體會不到這些的。
另外,在這個小鎮的陽光下遇到了個看我blog的孩子,并合了影。晚上到的一個不是麗莎的酒吧,讓被陽光灼得發燙的渾身得到了放松。
(五)郎木寺的瑞士情結
(五)郎木寺的瑞士情結
(五)郎木寺的瑞士情結
(六)花湖的淡妝濃抹
沿著木棧道,
我用歡快的每一步來接近花湖。
關鍵字: 拉卜楞寺 甘南 甘肅 藏傳佛教 郎木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