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民間活化石慶陽剪紙
慶陽剪紙
在慶陽民間,逢年過節,娶媳嫁女,滿月祝壽,農村婦女們都要打掃庭室、裱糊墻壁,又要執剪鉸紙,制作窗花。在窗框、炕圍、墻壁、門扇上貼上紅紅綠綠的各種剪紙花,把自己的居室打扮得五彩繽紛、紅紅火火。這些剪紙花,因貼的位置不同而名稱各異。貼在門上的叫門花,貼在窗上的叫窗花,貼在炕墻上的叫炕圍花,貼在頂棚上的叫頂棚花。
慶陽剪紙
走進慶陽農舍,隨處可見貼在墻壁上的剪紙花,有些已不再住人的窯洞房舍的窗框上、炕圍上,被煙火熏得發黑的剪紙花依然牢牢地貼在那里。剪紙在慶陽,如同五谷雜糧一樣必不可少,哪里有人住,哪里就有紙剪的花。剪紙,在慶陽成了農村婦女美化生活、抒發情感的精神依托。窗戶、門扇、窯壁、炕圍則成了婦女展現手藝的美術天地。慶陽剪紙源于生活、講究情趣,是勞動婦女生產生活習俗和文化傳承的結晶,是她們的愛心澆灌的花朵。著名民俗學家靳之林先生稱剪紙藝人是“真正的藝術家”。
慶陽剪紙
并說,“慶陽剪紙在人類學、考古學、歷史學、民族學、民俗學、美學、藝術學領域里,為我們提供了極為豐富的新課題。一幅傳統的隴東民俗剪紙,不僅是一張剪紙,而且是凝聚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文化傳統的結晶。”慶陽剪紙,由來已久,在國內外早有影響。早在漢代,隨著造紙術的發明,用紙剪人影像以代活人的剪紙藝術就開始了。到了隋唐時代,剪紙用途進一步拓展,人們用紙剪出武將秦瓊、敬德的形象,貼在門上作為門神,祛邪擋鬼。此后,剪紙藝術不斷衍變,題材不斷拓寬,用途不斷增加,由宮廷祛邪走向民間生活。慶陽作為當時京畿之地,是剪紙藝術最先興起地區之一。后經宋、元、明、清幾個朝代,剪紙不斷發展成熟。
慶陽剪紙
1930年,慶城縣胡仙川(女)創剪的《五福捧壽圖》在《波蘭畫報》上發表,慶陽剪紙首次走出國門。1942年,陜甘寧邊區政府就組織專業人員對慶陽民間剪紙進行過搜集整理。解放后中央美術學院院長古元借鑒慶陽剪紙,創作了很多珍貴的木刻。這些木刻又影響了慶陽剪紙,使慶陽剪紙有了新的提高。1959年慶城縣編印了《慶陽民間剪紙》一書,在西峰召開的全國群眾美術現場會上受到了專家們的喜愛和好評。1985年,遼寧美術出版社出版了王光普的《隴東民俗剪紙》,再次把慶陽剪紙介紹給全國。
慶陽剪紙
慶陽剪紙,取材寬廣。日月星辰,山水花木,人物鳥獸,故事傳說都是剪紙的素材。特別是家庭院落這方圣土內的男女娃娃、牛羊騾馬、豬狗貓兔、瓜果蔬菜,因為天天見,對它們觀察深透,因而成了婦女們剪刀下永久的題材。她們通過對這些題材的取舍剪制來裝飾美化家庭環境,表達對生活的理解和感受。慶陽剪紙內容豐富多彩。
慶陽剪紙
有表達吉祥喜慶、反映傳統民俗的“二龍戲珠”、“駱駝進寶”、“吉獸圖”、“麻姑獻壽”;有反映生殖繁衍、美好愛情的“孔雀戲牡丹”、“蝴蝶戀花”、“喜鵲踏梅”、“魚兒鉆蓮”;有保佑平安康樂、祈求神獸降福的“老虎下山”、“獅子滾繡球”、“抓髻娃娃”、“送福娃娃”;有民間故事“劉海戲金蟾”、“武松打虎”、“王祥臥冰”;有表達對勞動果實喜愛的麥穗、谷穗、瓜果、桃杏等等。這些作品有著濃厚的鄉土氣息,反映了黃土高原上人們的生活習俗,充滿著她們對生活的理解、感受、熱愛和追求。
慶陽剪紙
慶陽剪紙,表現手法靈活,剪紙技藝嫻熟。顏色以紅、綠為主,有單色、套色、染色等;剪法上有陽剪,即留下勾畫形象的線條,陰剪,即剪去線條留下平面,有二者結合的陰陽剪、折迭紙而剪的對稱剪、陰影剪、圖案剪等。為了線條豐富多變、多姿多態,藝人們還創造運用了梅花紋、云勾紋、鋸齒紋、田禾紋、月牙紋、點紋、水紋、花紋等剪法,她們憑著一雙靈巧的手,把生活剪裁得千姿百態、生動活潑、有情有趣而富有詩意。慶陽剪紙,種類繁多。因用途不同而內容各異。
慶陽剪紙
大體有喜慶剪紙、禮儀剪紙、祛病剪紙、生活剪紙、福壽剪紙、婚禧剪紙、生殖剪紙、趣味剪紙、喪葬剪紙、圖案剪紙、底樣剪紙和現代生產勞動剪紙等等。這些剪紙大都有底樣,是從祖輩那里一代一代傳下來的,細心的婦女把底樣夾在雜志書籍中,視為傳家寶。慶陽的剪紙作者,多是目不識丁的農村婦女,甚至一些被中國民俗學會命名的“剪紙藝術大師”也識字不多,有的純粹一字不識。她們的手藝是從上輩人那里學來的。農村女孩五、六歲起就圍著奶奶、媽媽學剪紙,到十五、六歲就能執剪了,“二八閨秀學針線,巧剪花樣百家傳”。
關鍵字: 剪紙藝術 民俗學 窗花 陜甘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