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的道情說唱隴劇
隴劇
隴劇是甘肅獨有地方戲曲,原名隴東道情。隴東道情起源于漢代的道情說唱,唐宋時期由宮廷走向民間。扎根于隴東的漁鼓道情,逐漸吸收了當地民間音樂營養,增加二股弦等樂器,衍化為皮影唱腔音樂。 隴劇是甘肅省一個新興的地方戲曲劇種。據老藝人的回憶,原為皮影戲,采用道情唱腔,名隴東道情。流傳于甘肅東部的環縣及曲子鎮一帶。因演出排場和活動方式均極簡便,全部箱具樂器一頭毛驢即可馱走,當地群眾又稱這種皮影班子為“一驢馱”。它的形成至早不超過清道光、咸豐年間。環縣皮影藝人解長春(1843~1916年)一生從事隴東道情的改革活動,制定并改進了道情的音樂及聲腔,增添了四弦、笛吶和水梆子(梆鈴)等樂器,對道情藝術的發展有很大貢獻。
隴劇
此后道情唱腔又發展為東南西北4路,其中許元章、耿顥賢、史學杰、敬廷璽等藝人,便是各路唱腔的著名代表。抗日戰爭及解放戰爭時期,陜甘寧邊區的文藝工作者運用道情形式編演街頭劇進行宣傳活動。1949年以后開展了對道情音樂的搜集整理活動。1958年建立了專業隊伍,從事道情藝術全面的發掘、改革和提高工作,為皮影戲向舞臺劇的演變創造了條件。1959年大型古典戲曲《楓洛池》的編演,使隴東道情從實踐上具備了較完整的舞臺藝術規模,成為一個新生的戲曲劇種。同年年底定名為隴劇,并成立了甘肅省隴劇團。
隴劇
隴劇的前身是流傳在甘肅環縣環江地帶的隴東道情。隴東道情產生的具體年代,現已無法考察。據老藝人的記憶,首先把道情曲調用于皮影演唱的,是環縣耿灣的皮影藝人解長春(1843-1916年)。隴劇發源于甘肅慶陽、環縣一帶,約在一百多年前,由民間藝人趕著毛驢,馱著鑼鼓樂器,用皮影藝術表演。后經系統挖掘、搜集、整理、改造,于一九五九年搬上舞臺,并正式定名為"隴劇",《楓洛池》晉京為國慶十周年獻禮演出,被譽為"隴上奇葩",接著巡回演出于大江南北十幾個大城市,深受觀眾喜愛。
隴劇
隴劇的前身是流傳在甘肅環縣環江地帶的隴東道情。隴東道情產生的具體年代,現已無法考察。據老藝人的記憶,首先把道情曲調用于皮影演唱的,是環縣耿灣的皮影藝人解長春(1843-1916年)。隴劇發源于甘肅慶陽、環縣一帶,約在一百多年前,由民間藝人趕著毛驢,馱著鑼鼓樂器,用皮影藝術表演。后經系統挖掘、搜集、整理、改造,于一九五九年搬上舞臺,并正式定名為"隴劇",《楓洛池》晉京為國慶十周年獻禮演出,被譽為"隴上奇葩",接著巡回演出于大江南北十幾個大城市,深受觀眾喜愛。
隴劇
隴劇表演藝術講求真實,重視從生活出發,以細膩的手法刻畫人物的內心世界。隴劇表演動作吸收了部分皮影的側身造型,如侍衛警戒多用大側身剪影姿勢,特別是啼哭動作更為別致,人物左袖垂射,右手以袖掩面,大側身晃動腰肢,前俯后搖,抽搐而泣。舞臺美術借鑒皮影鏤空、彩繪、裝飾手法及旦角高髻燕尾頭飾等,形成獨特風格。 隴劇音樂屬于板腔體式,分"傷音"和"花音"兩大類,傷音曲調深沉委婉,適于抒發哀怨的情感,因此又稱"苦音"或"哭音";花音曲調活潑跳躍,善于表達喜悅的情感,故又稱"歡音"。隴劇唱腔沒有嚴格的節拍,比較自由明快,說唱性較強。
隴劇
彈板是隴劇音樂的主要板式之一,板頭、大過門規整、四方,唱腔由多種節拍型混合組成,有特定規律。小過門的第一拍,一般都重疊在唱句的末尾一字上。彈板簧舒展、流暢、優美動聽,最有特色。 速度一般是中速,稍慢,更適于抒情和敘事。飛板唱腔和彈板有共同之處,也是由多種節拍型有規律的進行。小過門的第一拍重疊在唱句的最后一個字上。"簧"簡短而有特色。飛板的速度稍快,唱腔更富于說唱、敘事性。伴奏樂器,管弦樂有四胡、二胡、琵琶、揚琴、笛子、嗩吶等;打擊樂有漁鼓、簡板、水梆子、大羅、小鑼、大擦、鉸子、堂鼓、戰鼓、板鼓、牙子等。 隴劇的演唱方式比較自由,曲調流暢,節奏明快,近似說唱。曲調尾首的拖腔叫做簧,唱時稱嘛簧,嘛簧悠長婉轉,韻味濃厚,富有地方色彩,它是構成隴劇音樂獨特風格的重要成分。
隴劇
隴劇使用的樂器也有較大的發展,增加了琵琶、二胡、笙、板胡、揚琴、提琴和一些銅管、木管樂器,豐富了隴劇音樂的表現力。 隴劇十分重視創作和積累自己的演出劇目。已經積累了一些為群眾歡迎的、《旌表記》、《草原初春》、《謝瑤環》、《假婿乘龍》等保留節目。
隴劇
在現代文化的強烈沖擊之下,隴劇也陷入了瀕臨衰亡的困境,演出團體及演出場次銳減,傳承鏈幾乎中斷,處于被大劇種和時尚文化所取代的困境,如不加關注與保護,勢必越來越邊緣化乃至面臨衰滯、消失。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隴劇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關鍵字: 大江南北 漢代 甘肅 隴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