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莊嚴寺
莊嚴寺在蘭州市城關區舊城中心鼓樓西側。始建于唐代,相傳為隋末金城校尉薛舉故宅。大業十三年(617年),薛舉在蘭州稱帝后,即為其皇宮。唐平定薛舉后改為佛寺,由山門、廂房及前殿、正殿、后殿等構成三院落。據文獻記載,元、明、清各代多次進行修繕,現存3座大殿。以塑、書、畫“三絕”著稱,正殿大佛塑像體態勻稱生動,衣紋細膩逼真;原山門匾額“敕大莊嚴禪院”六字,為元代著名書法家李浦光所書,字體遒勁;正殿后壁觀音壁畫,儀態端莊優美,身披白衣,宛然如紗,凈瓶柳枝,翠色如新。建國后辟作游覽場所。
莊嚴寺在測繪過程中發現的壁畫,敦煌研究院推斷很有可能是在蘭州地區并不多見的明代寺廟壁畫,他們采用“分塊剝取,回貼復原”方案對壁畫進行異地保護。回貼復原前,專家們根據拼接記號和壁畫上所有尚可看到的切割部位的畫面內容,逐塊進行了拼接,直至達到所謂的“嚴絲合縫“,使畫面上的每個切割部位都能準確地并且是非常舒服地完全吻合。緊接著,采用先進技術,對起甲壁畫、酥堿壁畫進行了修復;對已脫落壁畫,切割縫進行填補,并補色作舊處理。如今看到的莊嚴寺壁畫,由于完善了復原后的整體效果,使新填補泥層同原壁畫在基本色調上協調一致,壁畫內容豐富,畫工精美,是典型的時代建筑與繪畫風格。
為了保證莊嚴寺“修舊如舊”,1995年11月,市園林設計院,市園林建筑工程公司有關專家、工程技術人員駐扎蘭州日報社院內,對莊嚴寺舊址三座大殿進行了實物測繪、落樣、拍照及錄像等工作,拿出了具體的拆遷實施方案。曾經參與過莊嚴寺拆遷的工人們說,這是他們參與過的最難的一次拆遷,大錘頭大鐵锨根本用不上,一塊磚一片瓦都是輕拆輕取,輕拿輕放,拆除木構件時先打上號,認真包裝后再運輸。對原構件上的油漆彩畫,殘留的顏色線條盡量保存,以恢復原來的油漆彩畫效果。直到1996年12月底,莊嚴寺三座大殿才拆遷完畢。
1995年9月經省政府同意,對莊嚴寺進行易地保護,新址選定在五泉山公園西南隅的二郎崗。莊嚴寺整體拆遷異地復原保護工程克服地質條件復雜,資金緊缺等困難,前后歷時10年,完成了前、中、后殿的復建;修建了仿古牌樓、圍墻;恢復了原有壁畫。
關鍵字: 蘭州市 莊嚴寺 甘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