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遙文廟學宮
從明倫堂穿過,來到中軸線第四進院。主體建筑敬一亭始建于明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1943年日寇駐兵時焚毀。此亭為2003年自晉南移建而成。《淮南子middot;詮言訓》曰:“一也者,萬物之本也,無敵之道也。“敬一亭向為祭天之所。祭天也稱躬天,是我國古代崇拜自然的一種宗教活動。上至皇帝下至庶民無不虔誠此舉。亭內設氣勢雄偉的祭天大鼎。
第五進院主體建筑尊經閣,明初建,后廢,近年復修。尊經閣其功用既有藏書亦有振興文運之意,是文廟建筑中的固定配置,其兩側為清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創建的古陶書院,后改名超山書院。是清代官民聯辦學堂。該院60余間房舍,主從有序,為四合院形制,歷史上曾經主持過書院的12名講席全為進士。最著名的為《瀛寰志略》的作者徐繼畬,他在超山書院任山長達10年之久。培養的儒學生員為平遙晉商發達提供了強大的智力支撐。超山書院現已辟為“中國科舉展,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固定性科舉史展。展覽分為科舉的由來和沿革、院試、鄉試、會試與殿試等幾大部分,展廳中展出了大量極具文物價值的文獻、史料和展品。其中有1300年科舉史上僅存的一份狀元卷,有古代科舉考試作弊的各種夾帶等。此外,科舉展還為游客生動再現了當時科考時場景,也就是考生的號房。當時的貢院按照千字文來編排的一排排低矮的號舍考棚。考生就是在這既矮又窄的號舍內點著蠟燭、搜腸刮肚、苦思冥想,作八股文章。從而真實反映中國古代科舉考試取士制度的產生、發展、消亡過程,展示了在這一制度下讀書人考秀才、中舉人、成進士,乃至有幸摘取鼎甲桂冠的艱辛。
科舉展室中的“清代文官系列服飾,則從獨特的角度,依附原汁原味的展品,折射出了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以及倫理道德,讓人們在這些百年古裝面前對歷史產生無盡的遐思。
關鍵字: 中軸線 博物館 平遙古城 明倫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