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岡·佛教藝術的巔峰杰作
返回太原路經大同市,我們去了云岡石窟。在三晉,無論在五臺山,還是在懸空寺,凡寺院都要求不允許拍佛像的,云岡石窟也不例外,主要石窟都有保安守護,一不能摸,二不能拍照。想想也對。于是,也就遠遠地拍了些石窟外貌。
云岡石窟是我國最大的石窟之一,與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和麥積山石窟,并稱中國四大石窟藝術寶庫。 云岡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以西十六公里處的武周山南麓,依山而鑿,東西綿延約一公里,氣勢恢弘,內容豐富。現存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龕252個,造像5萬1千余尊,代表了公元5至6世紀時中國杰出的佛教石窟藝術。其中的曇曜五窟,布局設計嚴謹統一,是中國佛教藝術第一個巔峰時期的經典杰作,也是世界聞名的石雕藝術寶庫之一。
云岡石窟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始建于公元460年,由當時的佛教高僧曇曜奉旨開鑿。整個石窟分為東、中、西三部分,石窟內的佛龕,象蜂窩密布,大、中、小窟疏密有致地鑲嵌在云岡半腰。東部的石窟多以造塔為主,故又稱塔洞;中部石窟每個都分前后兩室,主佛居中,洞壁及洞頂布滿浮雕;西部石窟以中小窟和補刻的小龕為最多,修建的時代略晚,大多是北魏遷都洛陽后的作品。整座石窟氣魄宏大,外觀莊嚴,雕工細膩,主題突出。
云岡石窟雕塑的各種宗教人物形象神態各異。在這綿延一公里的石雕群中,雕像大至十幾米,小至幾公分,巨石橫亙,石雕林立,蔚為大觀。他們有的正襟危坐,栩栩如生,有的載歌載舞,神采飛揚,或擊鼓或敲鐘,或手捧短笛,或懷抱琵琶,悠然自得,笑迎游人。這些佛像、飛天、贊助者、供養人的面貌和衣飾上,都留有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與勤勞。這些佛像與樂伎刻像,還明顯地流露著異域色彩。
石窟始鑿于北魏興安二年,按照開鑿的時間可分為早、中、晚三期,不同時期的石窟造像風格也各有特色。早期的“曇曜五窟”氣勢磅礴,具有渾厚、純樸的西域情調。中期石窟則以精雕細琢,裝飾華麗著稱于世,顯示出復雜多變、富麗堂皇的北魏時期藝術風格。晚期窟室規模雖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適中,是中國北方石窟藝術的榜樣和“瘦骨清像”的源頭。
云崗石窟 (2)
云崗石窟 (3)
云崗石窟 (5)
云崗石窟 (6)
云崗石窟 (7)
云崗石窟 (9)
云崗石窟 (11)
云崗石窟 (12)
云崗石窟 (13)
云崗石窟 (14)
云崗石窟 (16)
云崗石窟 (17)
云崗石窟 (18)
云崗石窟 (19)
云崗石窟 (21)
云崗石窟 (22)
云崗石窟 (23)
云崗石窟 (24)
云崗石窟 (25)
關鍵字: 云岡石窟 五臺山 佛教藝術 保安 大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