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三日游之縣城印象
平定三日游
2011年7月11日至13日,隨蓮芝前去平定看望九十五歲高齡的岳母,順便游覽了平定的主要旅游景點。介紹如下三個景點:縣城印象、現代真實的“梁祝”故事、娘子關。
縣城印象
平定縣位于太行山西麓,陽泉市東南,東臨河北省井陘縣,距陽泉市9公里、太原市127公里。面積1388平方公里,人口32萬。轄7鎮12鄉,政府駐地冠山鎮。
平定礦產資源豐富,至2005年底,已探明的礦產有30余種,其中主要有:煤炭分布面積360平方公里,探明儲量約為22.6億噸;硫鐵礦儲量為26億噸;高鋁粘土儲量為1.6億噸;石灰石儲量在100億噸以上。盡管資源豐富,經濟不算發達。
城內有晉東才女石評梅故居,傳統的四合院民居,主體由石評梅故居、桃花園、桃花廳等建筑組成,建筑面積1366平方米。
城關另一處景點是城西南約5公里的冠山,因山勢秀拔,狀若冠戴,故名。辟為冠山森林公園,總面積709.4公頃,海拔1152米,植物種類豐富,有古松、奇樹35株,醫用藥材160余種,危崖峭立,松柏參天,山光水色瑰麗,景色四季宜人。
冠山森林公園牌樓正面
園內古跡有資福寺、崇古冠山書院。我和蓮芝沿著公園甬道走了不遠處就是資福寺。寺前一顆枝繁葉茂的巨大槐樹格外引人注意:原來這是“金槐”,栽于金大定年間(1161-1189),距今已有近九百年歷史。身高17米,周長4.4米,胸徑1.4米。
金槐
資福寺為一單進四合院,坐北朝南,中軸線上有山門、正殿,兩側有鐘、鼓二樓對峙,正殿東西為配殿三間,建筑形制為清代風格,寺內存清碑8通、元碑1通。
占地面積1470平方米。寺雖不大,應有盡有:彌勒韋陀殿、加藍殿、觀音殿、羅漢殿、大雄寶殿、地藏殿、千佛殿。
大雄寶殿
我們逐一參觀各殿之后,發現一顆有十層樓高的柏樹,標牌介紹:這是一顆“金柏”,栽于北宋年間(960-1127),距今已有一千余年。身高26米,周長4.6米,胸徑1.6米。曾落過鳳凰,故稱千手觀音。
金柏
出了資福寺向東有一亭曰飄飲亭。從飄飲亭分南北中三路上山可到達“崇古冠山書院”,中路最近,但陡峭且每級臺階高達0.33米,比普通臺階高1/3。
飄飲亭 中路上山
崇古冠山書院位居冠山山腰中部,創建年代不詳,元代重修,清嘉慶十一年(1806),奉直大夫孫裕重建。書院坐西朝東靠山臨谷,門外有一高大的石坊,橫書:欣欣南風
楹聯:
冠群峰瀟灑麓屋書聲不息,
山谷士隱修松濤漱石長鳴。
欣欣南風石坊
書院正門題額:崇古冠山書院
左右兩側各書:
文獻名邦有材
于斯書院為盛
字里行間透著書香陣陣,書聲隱隱,書趣綿綿。
崇古冠山書院
書院為二進四合院形式,隨地勢分上、下兩院,占地面積為737平方米。院內建筑為窯洞式,正房、配房均保存完整,現為書院文化展。內院正面月臺上有西窯五眼,居中一明兩暗稱“崇古洞”,是古時教書先生授課的地方,現為第一展室:供奉至圣先師孔子,余為書院滄桑、古州名賢。
崇古洞
北窯第二展室:科舉文化;南窯第三展室:書院建筑群。北配房三間第四展室:薪火相傳、黨政精英學界名流、后學新秀;南配房三間第五展室:均為名人題詠。
歷代以來,有無數學子就是在這里聆聽老師講解儒家典籍,通天文、曉地理、博古今,冠山書院因此而成就了一批又一批的名人志士。
曾在元代歷任國史院檢閱官、翰林院編修、中書左丞和監察御史并參與編修過遼、金、宋三史的呂思誠;在明代歷任過禮、兵、吏三部尚書和太常侍卿的喬宇;清代著名歷史地理學家、書法家,撰寫了《蒙古游記》的豪放文人張穆;近代著名的才女、名噪京華的女詩人、留下優美飄逸、洋溢浪漫主義色彩作品的石評梅等都曾在書院就讀。
宋初,繼全國的四大書院(白鹿洞書院、石鼓書院、應天府書院、岳麓書院)之后,北宋末年在平定州城西南八里,山明水秀的冠山上建起了“冠山精舍”,書院屬民間私辦。元初,中書左丞呂思誠父、祖數代讀書于此。元代,在“冠山精舍”的基礎上,擴建為“呂公書院”(呂公即呂思城),亦稱“冠山書院”。在清代,冠山書院是唯一官辦書院。冠山書院現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冠山書院
關鍵字: 娘子關 平定縣 梁祝 陽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