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祖山
壺口之東,距河岸約2o公里處,有一座古老的大山,這里有一望無際的千年古樹,綠蔭蔽日,景色宜人,兼有眾多傳說,這就是黃土高原晉西南邊陬有名的人祖山。最早見于史書記載的是《史記》,說它是一個荒涼的地方,叫狄城或翟城,晉文公避驪姬之難時曾在這里住過五六年,但沒有講這座山叫什么名字。到公元 527年酈道元寫《水經注》時,說它叫風山。因為傳說中的女媧氏是風姓人,后人(約在宋朝前后)為了塑造這個山與風姓人的關系,說:“人根之祖曾在吉州,將它改稱人祖山。這些說法盡管有些荒謬、臆造,但作為一地風光仍受到人們的保護,屢增建筑,越來越完整地向傳說中的人祖山方面發展,給這里留下眾多寶貴文化遺產。人祖山主峰為人祖廟,海拔1742.4米,周圍建有大小廟宇16座。
人祖廟建在伏羲巖上,占地約四五畝,內有后宮、獻亭、增房、樂樓、鐘鼓樓。在塑像座下有今人掘出的一只木箱,蓋書“大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廟為天火所焚,裝皇骨于箱,埋神座之下的記載。創建年代無考。山巔西南有一平臺,稱“臥云臺,上樹碑褐數塊,文字已脫落不清。臺畔地平處有一鍋狀石窟,俗稱“天盆,傳說為人祖洗漱用具。崖畔陡壁有清同治十三年所鐫“伏羲巖三個大字,巖下崖凹處置有尺余高的十八羅漢。崖畔有一出入門洞,上嵌“南天門匾額,以下石階小徑可通諸峰。臥云石畔有一 100多高的陡壁,俗稱“舍身崖,崖壁半腰建一懸空小廟,上下無路可攀,由上問下俯視,風蕭貫耳,令人生畏。主峰西四公里處有一梁叫“葦于梁,上建石寨可容百余人。此寨三面陡峭,一面有階可攀。寨壁有“天福二年(注:后晉年號,公元 937年)正月十六,一州人戶在此避難石刻,寨內有旱井、石碾,這就是吉州有名的南山溝寨。清代編的《吉州志》記曰:“州北六十用深山中,四面俱石崖,壘級以登,一人扼守,萬夫莫上,刀劍炮石皆不能壞。主峰西一公里處有一寶光寺,建于明朝萬歷三十二年(1604年),明末陜西宜川趙子和在此隱居。主峰西五公里處有“兀形石咀,高約 200術,三面臨淵,一面梁頭建有 162個臺階,可直達廟門,俗稱高廟。主峰西七八公里處,有一大石洞名門“風云洞。傳聞此洞深不可測,洞風習常如雷,村民為防蛇蟲狼豹出沒其間,用石封壘洞口,洞外有清康熙五年(1666年)所建“多手佛寺。主峰北10公里處,有一孔山寺,俗稱透窟窿寺,是人們沿著石岸自然形狀而建,內有三個小殿,泥塑三大士、觀音等像。
人祖山上,不僅人工建筑奇特,且有一望無際的天然森林,春回百花盛開,清香撲鼻;夏季林蔭蔽日,清涼透心;秋季果實累累,行人碰額;冬日銀裝素裹,松怕翠綠,產猴頭、蘑菇、樹花、木耳。山中有金錢豹、野豬、褐馬雞、麝、獐等動物。
人祖山,不僅有瑰麗清幽的美景,而且有令人神往的傳奇。這吧有穿線架,滾磨溝。相傳在上古時,洪水滔天,淹沒丘陵高山,只有伏羲兄妹二人登上人祖山避過了洪水,為傳宗接代,通過隔溝穿針引線,隔溝滾磨扇,結為伉儷,繁衍了一地人口。后人為懷念他們,于山巔建廟,每屆農歷七月十八,朝山集會紀念。
關鍵字: 人祖山 壺口 晉文公 黃土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