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戲——西藏的活化石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戲劇,藏民族的戲劇則和宗教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藏戲起源于8世紀藏族的宗教藝術。17世紀時,從寺院宗教儀式中分離出來,逐漸形成以唱為主,唱、誦、舞、表、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結合的生活化的表演。藏戲唱腔高亢雄渾,基本上是因人定曲,每句唱腔都有人聲幫和。藏戲原系廣場劇,只有一鼓一鈸伴奏,別無其他樂器。
藏戲面具-白面具
藏戲的藏語名叫“阿吉拉姆”,意思是“仙女姐妹”。據傳藏戲最早由七姊妹演出,劇目內容又多是佛經中的神話故事,故而得名。
其劇種系統非常龐大,由于青藏高原各地自然條件、生活習俗、文化傳統、方言語音的不同,它擁有眾多的藝術品種和流派。西藏藏戲是藏戲藝術的母體,它通過來衛藏宗寺深造的僧侶和朝圣的群眾遠播青海、甘肅、四川、云南四省的藏語地區,形成青海的黃南藏戲、甘肅的甘南藏戲、四川的色達藏戲等分支。印度、不丹等國的藏族聚居地也有藏戲流傳。《文成公主》、《諾桑王子》、《卓娃桑姆》、《朗薩雯蚌》、《白瑪文巴》、《頓月頓珠》、《智美更登》、《蘇吉尼瑪》八大劇目已成經典,音樂唱腔韻味雋永,面具服飾五彩繽紛、瑰奇神異,名角新秀不斷涌現。所有這些,無不昭示著藏戲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
藏戲面具-藍面具
藏戲的傳統劇目相傳有“十三大本”,經常上演的是藏戲的服裝從頭到尾只有一套,演員不化妝,主要是戴面具表演。演出一般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頓”,主要是開場表演祭神歌舞;第二部分為“雄”,主要表演正戲傳奇;第三部分稱為“扎西”,意為祝福迎祥。演出時,一般化妝比較簡單,除戴面具外,其他就是一般的粉面與紅脂,沒有復雜的臉譜。從面具的造型和色調上區別人物性格的善、惡、忠、奸。
藏戲的面具多種多樣,各有特殊含義。紅色是國王帶的,它象征威嚴和剛猛;綠色是王妃帶的,寓意平和柔順;活佛和神仙帶黃色面具表示吉祥;告密者與女巫的面具則半黑半白,意為兩面三刀顛倒黑白;另外還有大量鬼神及動物面具也別具一格。每逢藏戲表演,一圈觀眾便在廣場圍開,看各色人物粉墨登場。對旅游者來說,如果稍加了解藏族傳說及藏傳佛教故事,相信用不了多久都會入戲的。
距今已有600多年歷史的藏戲,被譽為“西藏文化的活化石”,也是以民間歌舞形式表現故事內容的綜合表演藝術,是我們不能錯過的節目。
關鍵字: 戲劇 民族 活化石 藏族 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