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尼堆——不動的經文
藏區的城郊鄉野,村邊路旁,山尖溝端隨到處皆可以看見一堆堆用石塊壘起的石堆,這就是藏族人民的圣石——瑪尼堆。
瑪尼石
瑪尼堆是一堆不動的經文。藏胞將經文的一段或六字真言,或佛像刻在石頭上,放在路旁,日積月累而成堆,其中以刻有六字真言的石頭最多,故稱為瑪尼堆。有的一塊石頭上面、四周刻得密密麻麻,其雕琢之精細令人欽佩。
信徒們每經過一個瑪尼堆必丟一顆石子,丟一顆石子就等于念誦一遍經文。瑪尼堆隨處可見,喇嘛廟附近有,神山下有,圣湖畔有,一座座瑪尼堆連起來,成這一堵堵長達上百米、大半人高的瑪尼堆。
瑪尼堆
瑪尼堆,多由刻滿藏文和多種圖案造像的石塊組成,它凝結著藏族工匠、人民群眾的聰明才智和辛勤汗水。藏文多刻“六字真言”(即噸、嘛、呢、叭、瞇、畔,也就是阿彌陀佛之意)和各種佛教經典,字體流暢規范,完全可以說是一種特殊的藏文版本。雕刻造像的瑪尼石更是豐富多采,內容廣泛。有反映本教拜物意識的龍、魚、日、月畫像,各種鳥頭、獸頭人身像,其雕刻得奇形怪狀,活靈活現;亦有反映佛教意識的釋迦、十一面千手千眼觀音、妙音女神、度母、大威德金剛、力士及各種護法神像、天王像,其刻畫得形象逼真,渾厚有力,栩栩如生;也有著意刻畫宗教史上有名人物的造像,如宗喀巴、蓮花生、文殊等像。在雕刻上給予適當的夸張,賦予人物以個性,使之各具神態,躍然欲動,達到了形、神兼備的境界,真是鬼斧神工之作。在雕刻技法上采取平面浮、剪底陽刻、線刻等多種手法,并隨形構圖,因材施刀,鑿印刀痕剛勁有力而又輕松自如,多在線刻和平面浮雕中追求某種特殊的裝飾效果,因而,雕刻出的作品形體準確,線條明快,刀法嫻熟,風格多樣,民族特點濃厚。
瑪尼石刻
瑪尼堆原為藏族群眾于交通要道或山口設置的作為計算路程的標志,以石塊堆積的標志,以石塊堆積而成。藏傳佛教興起后,其信徒把刻有六字真言的石塊或壓有各種佛像的泥模置于其上,再插上經幡,遂成為過往行人巡禮的瑪尼堆。瑪尼堆是構成西藏高原宗教氛圍的重要環節,瑪尼堆也稱“十萬經石”堆,是人為的神圣所在。人們周而復始地圍繞它旋轉,成為民間簡易的禮佛朝拜場所。瑪尼石上雕刻著或佛像,這些是應死者親屬要求為超度死者亡靈而刻的,每當有陣風吹過,就等于替死者念了一遍度亡經。
藏族人民不分男女老幼,不論徒步或騎馬,只要負重從跟前經過,總是順時針方向繞其左側轉過,有些甚至要旋轉數周,以便消災免禍,賜福延年。
關鍵字: 佛像 城郊鄉 瑪尼堆 藏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