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德六月“拉伊”會
貴德縣西河灘,地處黃河南岸,東接河陰,西至下排,南面村落密聚,園田如畫,地勢狹長,綿延成帶。灘內垂柳含煙,綠楊疊翠,黑刺成林,雜花滿地,泉水潺潺,回蕩左右,百鳥集林,鳴聲上下。所謂“貴德由來風光好,佳景薈萃西河灘”。一年一度的六月二十二的“拉伊”會,就在這著名的風景區內舉行。
貴德丹霞地貌
這個馳名海南藏族自治州的“拉伊”會,原是從群眾祈神活動的母胎上發展起來的。自明清時代起,貴德早就盛行著六月二十二的祈神活動。這項活動以城隍廟和畢家寺為中心,包括周屯、王屯、劉屯、河東、河陰、河西等廣大地區的群眾,他們為風調雨順、國泰民安,舉行大規模的誦經降香活動。到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初,貴德來了一位名叫吳世瑾的縣長,他利用祈神機會,誘導群眾,開展文娛活動,便在西河灘興建娛樂場所。經過一番規劃,修了一座大型戲臺,開鑿了一座人工池,修建了八角亭和“飛機亭”(亭形似飛機),開辟了許多娛樂場地。竣工之后,招徠群眾游覽,許多歌手唱家到這里聚會賽歌,以藏族情歌“拉伊”為主,西河灘會逐漸形成“拉伊”會。
“拉伊”會舉行之日,周圍百數十里內外的群眾,從四面八方向這里云集。各族婦女,打扮得花枝招展。在本世紀五十年代以前,這里的“拉伊”會在午后逐漸聚集起來,傍晚進入高潮。藏族青年男女,邀朋請友,約會相識,結伴聚集,相與賽歌,常常以十三四人的小攤子為競賽單位,東一攤,西一攤,攤攤相隔十來步,一攤攤地聚合起來,拉開場地,擺開戰場。游人多的一年,小攤子多達30個左右,平常年份也不少于十五六個。攤子的多少,以上年和當年莊稼豐收與否為轉移。每個小攤子中,男女相偕,雖兩性多少要求不等,但得大致相差不多。賽歌開始,一男一女,雙方站起,懷中取出酒,誰先唱,就將酒瓶遞給先唱者,飲上一大口酒,便悠悠揚揚唱起“拉伊”來。唱畢,向對方獻給酒瓶,喝一大口酒,便對唱一支“拉伊”。這一對唱畢,另一對接唱。他們比內容、比抒情、比聲嗓、比唱腔、比機敏、比即興編唱之才。一旦歌家脫穎而出,迅速改變對唱形式,眾人便集中力量和唱家比賽,許多新崛起的唱家,戰勝一攤,再去戰一攤,奪取會場上唱“拉伊”的魁首。而年年奪魁的大都是女性,所謂“女唱家壓會場,千萬人喜洋洋”。她們大都是不識字的文學家,才化橫溢,出口成章,如諸葛亮舌戰群儒,鋒芒凌厲,咄咄逼人。如一位女唱家曾這樣顯示自己的才能:
巍巍峨峨的阿尼瑪卿山喲,
峭峰直插入九霄云中;
山中蘊藏的寶藏呀,
世人誰能夠勘測得清?
歌手我豐富的想象喲,
象西海那樣深沉;
即便唱上三百六十個日日夜夜,
還未掀開歌室的半扇門!
但許多唱歌競賽者,并不甘心示弱,他們抖擻精神,激勵自己,表達了一定追趕上去的決心!有人這樣回答道:
星星嵌鑲在高高的藍天,
總以為它們是高不可攀;
請你記住傳奇吧,
摘星的人總是來自凡間。
歌手你的金嗓象百靈鳥,
但別以為只有你是世上的歌仙。
請你記住真理吧,
高山之外還有更高的山。
每到傍晚時分,各攤子的唱家逐漸匯集起來,形成一個龐大的賽歌群。清脆婉轉的歌聲、喝彩聲、鼓掌聲、口哨聲、黃河的咆哮聲交織在一起,響徹西河灘上空,組成一組全民歡樂的交響樂章。
如今,這個“拉伊”會,已發展成為長達三四天的大型物資交流會,又成為各種綜合文藝的一次大匯演。看吧!各種商販把西河灘劃分為有規則的臨時市場,各種物資源源運入,陳設在活動的柜臺中。飯館櫛比鱗次,排列成街,面食肉肴,大獻烹調技藝,為游客充分提供了就餐之便。州縣歌舞團的歌舞節目中,特別用藏語演唱有關格薩爾的節目,深受群眾歡迎。至于外地趕來的馬戲團,曲藝演唱者,各種文藝展覽等到處出現。游人密集,形成洪流,大有“車擊轂、人摩肩”的輻輳景象。此時的“拉伊”會,既有音樂伴奏,又有錄音機的重播,歌手精神丕振,幽美的歌聲此起彼伏,使整個西河灘沉浸在歡樂海洋中。
關鍵字: 拉伊 民風民俗 青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