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宗寺:長在山尖兒上的寺廟
夏宗寺
夏宗是“夏哇日宗”的縮寫,直譯為“鹿寨”。這里環境幽靜,林木茂盛,曾是鹿類動物的樂園。藏語全稱為“夏宗珠代”,意為“夏宗修行處”,是歷史上安多地區藏傳佛教僧人靜修的出名靜地,是藏傳佛教界的名剎寺院。
夏宗寺又稱"峽峻寺"、“夏峻寺”,始建于元末,據傳東晉隆安三年(公元399年),漢僧法顯與法友赴印度求經,曾在此活動留有遺跡。1359年,西藏著名僧人噶瑪噶舉派四世活佛若貝多杰奉召赴大都,途經平安時,在此駐足。年僅三歲的藏傳佛教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被其父領到該寺受戒。青海地區諸多名僧如宗喀巴的啟蒙經師曲結·頓珠仁欽、塔爾寺首任法臺鄂色嘉措等都曾在此修行,使夏宗寺在青海享有盛名,遂成為藏傳佛教界的名剎。若必多杰去世后還建有若必多杰靈塔和佛殿,后經罕達隆、塔爾寺一世安加蘇、二世和三世當彩活佛的擴建,成為相當規模的格魯派寺院,鼎盛時有僧眾300余人,400多間殿堂和僧舍。歷史上,它與海南州興海縣的智嗄爾貝宗、黃南州尖扎縣的阿瓊南宗,以及樂都縣的普蘭楊宗并稱為“安多四宗”。宗,藏語為天塹之意,即安多地區的四大險要名寺。
夏宗寺風光
整個寺院依崖而建,山崖寺址洞窟,氣勢非凡。崖洞內尚存有幾幅壁畫,但崖壁陡峭,使人無法攀援觀賞。建于清代乾隆年間的八卦亭,它三面臨崖,是覽物觀景的好去處,但因諸多原因,至今只剩下一些殘墻斷垣。八卦亭下的崖畔上曾經生長著一顆古柏,相傳它是在宗喀巴受近事戒時落發處長出的,現在僅余一截很短的樹干。人們可從它那緊扒著巖石的根須,想象出它當年傲然挺立的英姿。經堂、噶瑪、八卦亭三個建筑群"文革"中被拆除,1985年省政府再撥巨款重建夏宗寺,重建了佛殿、僧舍和山門。現建有大殿一座五間,僧舍四間。大殿前懸掛著一座古鐘,鐘高0.7米,圍長1047米,重60公斤。鑄有漢藏兩種文字,記載著鑄造年代(清朝康熙二十一年)及工匠等。寺內還珍藏著一幅夏宗寺原貌的照片,游人從中可以窺見寺院滄桑。加上該寺在藏傳佛教史上特殊地位,旖旎的自然風光,成為青海東部頗有影響的一處宗教文化和風景名勝游覽地。
郁郁蔥蔥的樹木全將山巔籠罩了,在墨綠色的松林背景中,那翠綠色的白楊林帶,像將軍的佩帶似的,從山頂斜向山腰。山林在陽光照耀下涂金抹彩,層次分明,那秀美的景色,令人驚嘆和咂舌!山腳下一條清澈見底的溪水歡快地流過,越發襯托出周圍環境的寂靜幽美。溪水的西面也是一座綠蔭覆蓋的山,山勢挺拔險峻,那聞名遐邇的夏宗寺便建筑在這峭崖陡壁之下。這里是個林木茂盛、重巒疊峰、山花爛漫、景色迷人的地方。
山尖兒上的寺廟
特色
名僧如宗喀巴的啟蒙經師曲結·頓珠仁欽、塔爾寺首任法臺鄂色嘉措等都曾在此修行。
地址:青海省海東地區制平安鎮西南28公里處
山上迷人的景色
交通
乘坐58路公交車可到達。
關鍵字: 佛教界 夏宗寺 安多 寺廟 藏傳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