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愛青海深入探索玉樹的獨特文化
這座堪稱世界第一大的瑪尼石堆位于玉樹結古鎮東的新寨村,25億塊瑪尼石堆砌在一起,有3米高,一個足球場那么大,門巷和石墻上掛滿彩色,這里的瑪尼石出自不同年代,上面刻有經文、圖像,風格迥異。
大約在4000萬年前,歐亞板塊撞擊的造山運動把原本是一片汪洋的特底斯古海奇妙地變成了地球的屋脊,千姿百態的自然地貌和人文景觀就是對這片地球高地慷慨豐盛的饋贈。而玉樹,是處在地球屋脊腹地上重要的驛站,它曾是唐蕃古道上的重鎮,唐代以來中原內地去往青海、西藏乃至尼泊爾、印度等國的必經之路。腹地上的驛站,意味著重要、高遠、難以到達,必須經過。那時,在一個拉薩人眼里,玉樹所處的康巴地區是邊遠之地。
以現代交通為例,解放前的青藏公路就是現在的青康公路寧玉(西寧—玉樹)段。東北起于青海省會西寧,西南至玉樹地區的結古,全長827公里。該線大部分在海撥3000米至4000米高原上,跨越黃河、長江的發源地帶,是民國時期我國西北的第一條高原公路。該路終點為結古,毗連川康,是四川、西藏、青海交界處的一大貨物集散地,也是青海乃至甘肅、寧夏、內蒙古、四川等地僧俗赴藏朝拜的重要路線。同時這段公路還肩負沿線各地農牧土特產品的外運和各族農牧民生產生活資料供應的繁重運輸任務。建國后修建青藏公路,這個重要的驛站選擇了格爾木,玉樹似乎被擱置起來……
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縣賽馬會上的帳篷城。賽馬會是草原上的狂歡節,是當地牧民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
大山大河切割包容多樣青海文化
1300多年前,文成公主從長安(今西安)到拉薩,整整跋涉了兩年。當她站在日月山上四顧蒼茫時,從今天的角度看,其實她到達了一條自然人文地理分界線上,這是青海農牧區的分界嶺,山的東面是湟水河流域,是以漢族為主的農業區;而西北方的河流則注入內陸湖———青海湖,是藏族蒙古族放牧牛羊的天然牧場。繼續走,呈現在她面前的是連綿不斷的高山峽谷和山原地帶,地形異常復雜的玉樹地區,北面是昆侖山,南面是唐古拉山,東面是巴顏喀拉山,西面則是緩坡滿嶺的可可西里,群山錯落,東西呼應,在這里,海拔超過5000米的山峰有2000多座。
康區玉樹
自古以來,玉樹就是唐蕃古道上的重鎮。它被認為是整個青藏高原的地理中心,玉樹州府結古鎮在西寧和拉薩連線的中間,和川西靠近,南接橫斷山脈北段,其戰略地位很重要,衛藏和安多之間,也是內陸漢族之間交通,都要經過康區,其中玉樹和德格、昌都等地,是重要交通樞紐。“玉樹屬于康巴藏區”,中央民族大學藏學研究院扎巴老師告訴記者。
康區地理范圍大致與橫斷山脈重合
“巴”在藏語里是“人”的意思,“康巴”即是居住于康區的人之意。康是一個歷史概念,據《西藏志》載,西藏按照風俗習慣和語言等的不同,把藏區劃分為三個部分:康區、安多、衛藏。玉樹雖屬康巴地區,但因行政上長期屬青海省管,而青海省的大部分藏區屬安多藏區,因此玉樹的社會文化兼有康和安多兩者的特點。康區因為半農半牧,經濟相對發達,人也高大威猛,在民間傳說里被稱為“人域”,包括青海玉樹、四川甘孜全部、阿壩州的一部分,云南迪慶和西藏昌都;衛藏是指西藏除昌都和藏北以外的今天西藏自治區,被稱為佛法域;安多是指青海除玉樹以外其他藏族自治州、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四川阿壩州的一部分,因為主要是畜牧業區,被稱為馬域。解放后,傳統的安多和康區地域被分歸西藏、甘肅、青海、四川、云南5個省區。
玉樹由此成為青海省唯一一個康巴藏區,青海其他都是安多藏區。從地圖上看更容易理解,中國藏學研究中心格勒老師在《康巴,拉薩人眼中的荒涼邊地》一書中稱,康區的地理范圍大致與橫斷山脈重合,我國青藏高原的橫斷山脈,是世界上地形變化最為復雜且最為奇特的地方。
沒有什么比“人”更能代表一地的文化特色,例如說康巴漢子,世代生活、棲息在川、滇、青、藏交界的橫斷山脈地區,保持了較多他們從北方來的祖先血統的緣故,嚴酷的自然環境,塑造了康巴人強悍豪爽的性格。康巴漢子往往盤頭結辮,臉龐黑亮,目光如炬。
服飾歌舞等康巴符號如今多見于節慶現場
橫斷山脈也培養了他們走出深山經商的傳統。所以藏區的巨商大賈中康巴人是最多的。康巴服飾也獨具特色,主要有藏袍、無袖坎肩、圍腰、袍裙、長布衫等;腳下喜歡穿傳統藏靴;帽類以金盞帽、禮帽、狐皮帽最為流行;男女裝飾極為豐富,一般由金、銀、瑪瑙、珊瑚、松耳石等精工細做而成。最顯示康巴人華貴的要算女性的頭飾了。許多到過康區的人都說,憑借康巴藏族人家的擺設不能判斷他們的富有程度,只有看到女主人的頭飾才可以做出判斷。當然,在今天的康巴地區,這些標志性的符號大都只存在于節慶表演的現場。
康巴地區的歌舞飄逸瀟灑、剛勁有力,尤其是玉樹的舞蹈,雄健流暢。傳說當年迎娶文成公主時,就有玉樹的歌舞隊。現在每三年舉辦一次的康巴藝術交流節,為人們提供了了解康巴文化,目睹康巴風采的機會。2007年康巴藝術節的主會場就在玉樹離結古鎮5公里的扎西溝寬闊的草原上,由于康巴藝術節由青海玉樹州、四川甘孜州、云南迪慶州和西藏昌都地區等三州一地輪流聯合定期舉行,所以也稱“青、藏、川、滇毗鄰地區文化藝術節”,在節日的現場,各種主題表演可以看出玉樹地區的文化符號,例如賽馬會、冬蟲夏草、藏羚羊,還有身穿藍、黃、白色衣服的舞蹈者分別代表長江、黃河、瀾滄江。
六月會是熱貢地區最盛大的民間節日,圖為村民爭著讓法師給自己的左右腮幫上釬。
三江源
精確位置至今爭執不休 如同世博會青海館就以“三江源”為主題一樣,是“中國水塔”,但三江源頭的精確位置究竟在哪兒,卻是專家們都爭執不休的話題,只能說它們都發源于青海南部的江河源區。1994年,英國探險家米歇爾·佩塞爾曾到達魯布薩山口,認為那是瀾滄江扎那曲的源頭。中科院的專家們并不認同這個結果,他們傾向于更深處的加果空桑貢瑪曲。而在當地的老百姓看來,扎那霍霍珠地才是真正的瀾滄江源頭。這里的18個土包下個個都有一泓泉眼,牧民們在一個泉眼旁擺起了一個瑪尼堆,放上了牛頭、哈達,鄭重地將它標記起來。
曾多次考察中國江河水資源狀況的汪永晨告訴記者:三江源地區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積最大、濕地類型最豐富的地區,長江總水量的25%、黃河總水量的49%、瀾滄江總水量的15%都來自這個地區,因此就有了“中華水塔”的美名。但是全球變暖也來到了這里,凍土水位大為下降,大片的草場面臨干枯死亡,紅色斑斕的狼毒草已經在這里盤踞下來,最終會將草場完全吞噬。汪永晨想起在黃河源頭第一鄉曲麻萊住的那晚,早上起來,旅館里連洗臉水都沒有,街上有賣水的叫賣,五毛錢一桶。玉樹藏族自治州曲麻萊縣氣象局的監測數據表明,近年全縣常年性積雪已經減少了95%,域內50%的河流斷流,沒有斷流的河流流量減少了50%。
青海省同德縣過馬營鎮牧區的牛羊在冬季牧場吃草。牧區牧民到了冬季,一般到海拔高的山上放牧,俗稱“冬窩子”
河邊上千年的石頭沒有人撿走
在這里,生活垃圾和人們的信仰一樣真實存在。汪永晨說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是在玉樹的結古寺,這是一座藏傳佛教中薩迦教的寺廟。松贊干布在這里留下過痕跡。當問僧人們為什么都光著腳時,他們說6、7月份他們要光一個半月的腳。為的是不要在小生命剛剛出生時踩傷它們,哪怕是一花一草,都是有生命的。她還看到過一個藏族婦人在河邊打水,先舀三瓢,敬天、敬地、敬河,然后再往桶里舀水。在玉樹,看著河邊扔在地上的這些上千年的石頭,汪永晨問當地人,這些石頭沒有人撿走,拿回家嗎?絕對沒有。這些石頭屬于這里,它們是保佑這里的山山水水、花花草草的,為什么要拿走,怎么可以拿走。對于當地人來說,那么簡單的道理,這是屬于這片大山,這條小溪的石頭,為什么要拿走?外面來的人,能理解嗎?
青海果洛牧區安多藏族女子的裝扮
特別的康方言和堅定臉龐
去過康區玉樹的人知道,即使自己懂一些藏語,聽玉樹的藏話方言仍會不知所云。在衛藏、康和安多三大方言中,玉樹話雖屬于康方言,但特別的地理位置賦予玉樹話許多特別之處。不過即使言語不通也問題不大,康巴人直爽的性情、立體感強的面龐依然能引人走近他們。
在拉薩,女子們通常是這個裝束。
語言
“衛藏”、“康”和“安多”三大方言區 4月20日晚,在央視“情系玉樹,大愛無疆”賑災募捐晚會現場,一位來自玉樹的村支書用藏語表達對全國人民援助災區的感激之情。但他濃重的方音讓藏語翻譯當時未能完整翻譯出他的意思。節目重播時導演找到了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的玉樹人桑丁才讓,翻譯的困難才算解決。
鑒于不同地域的方言差異,整個藏區通常自西南向東北依次劃分為“衛藏”、“康”和“安多”三大方言區。其中衛藏方言分布在雅魯藏布江的中上游地區,包含了西藏自治區的大部分地方;康方言區介于衛藏和安多之間,包括青海玉樹、西藏昌都、四川甘孜、云南迪慶地區以及甘肅甘南的部分地方;安多方言分布在甘肅和青海(除玉樹外)的各藏族自治州,以及四川阿壩的部分地方。“衛藏方言”如果看成是藏語的源頭,那么“康方言”和“安多方言”則是在吐蕃民族擴張過程中,漸次蕃化了的周邊諸羌語言。
根據每個方言區的內部差異,還可細分為若干種土語。其中衛藏和安多方言各自內部的土語差別并不大,一般來說彼此通話問題不大。而康方言涉及的地廣、人多,再加上兩旁衛藏和安多方言的“干擾”,內部土語間的差異很大。玉樹位于康方言和安多方言的過渡地帶 玉樹不僅位于康方言區,又正好處于兩大方言的過渡地帶,與之緊鄰的果洛地區就屬于安多方言的地盤了。當地人對前往玉樹的人有條忠告———“即使你懂衛藏和安多話,聽玉樹話依然可能是一頭霧水”。康方言區的人常說,他們藏話的特別之處在于“有聲調”。而其他兩大方言區的人也認為自己的藏話聽起來有聲調。不過,語言學家眼中的“有聲調”并不停留在聽覺層面,關鍵在于是否具有一定表意作用。衛藏方言大多有四個調,有代表性的如拉薩地區的藏話,具有與漢語“媽麻馬罵”類似的聲調,日喀則的聲調甚至達到6個。如果聽玉樹和果洛人說藏話,仔細辨別就會發現,屬于安多方言的果洛話沒有聲調,而玉樹話有高低聲調,與它所屬的康方言又是一致的。
比如玉樹話中sa讀31調時意思是“吃”,讀53調時意思則是“土地”的“地”。對康方言來說,隨著有些語音中清濁輔音的丟失,一些詞衍化出能區別意義的兩個調;而在安多話中,憑借著聲韻母自身的復雜程度就足以傳達不同的含義。
敬語使用體現方言差別 各大方言區藏話的差異還表現在敬語的使用上。人大教授瞿靄堂先生曾以“干部”身份前往藏區作藏語調查。在拉薩的時候,藏民勸他們吃、喝,一般不用“sa”、“tong”這種普通說法,而用敬語“que”。因為在當地人眼中,“干部”等同于貴族身份。敬語也分好幾個等級,比“que”更有敬意的詞是“xi”,藏語中“阿爸”、“阿媽”的敬語就有四個不同等級。
康方言與衛藏相比,敬語就要少很多。來到安多地區,瞿靄堂發現自己的“干部”身份換不來一個敬語,覺得十分詫異,后來才知道,當地人除活佛外,對誰也一概不再用敬語了。
玉樹康巴女子的漂亮頭飾
康巴漢子
高大身材與游牧狀態和飲食習慣有關 很多人來到青海,都想親眼目睹“康巴漢子”的驍勇與英武之氣。在桑丁才讓眼中,他們康巴人的典型特征是身材高大、身板結實。“只要走到街道上,康巴人與衛藏和安多人的差別一眼就能看出來。”他說,康巴人的高大與遺傳有關,而身板結實則與“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狀態以及餐桌多牛羊肉的飲食習慣有關。桑丁才讓的兒子雖然只有14歲,身高已達1.85m,看著兒子已開始朝典型的“康巴漢子”發展,他頗感自豪。康區的女人大多善于持家,家里的財物管理、子女教育、老人贍養都由她們負責,而外面的事務就交給了康巴漢子,因為和南方的貿易交往密切,康巴漢子往往又善于經商。桑丁才讓覺得安多人和衛藏人身上也有很多康巴人不具有的優點。比如安多人性情文靜,善于做學問,衛藏人則文質彬彬的,也出過不少有名的佛學家。康巴人的性情更為豪放。桑丁才讓說他小時候聽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要做一個信守誓言的康巴人”。只要和別人說好了的事情就不容反悔,如果和別人發誓結成兄弟,就要做到生死與共。但另一方面,康巴人也往往是“性情中人”,有時幾個人正在一起喝酒,因為言語不和而動刀子的事情也不少。
立體感強的面孔傳達堅定力量 曾有人把衛藏與康巴地區的藏族分為藏a型和藏b型。衛藏地區的藏a型的特點是短頭型、面孔寬、身材較矮,又被稱為僧侶型。藏b型的康巴人特點為長頭型、面孔窄,身材高大,又稱為武士型。康巴人立體感強的面孔,常常讓一些外來者十分癡迷。前不久孫東作為志愿者前往玉樹援助,“雖然當地的房子倒了很多,不少人還失去了親人,但當地聽不到什么哭聲,康巴人那種高鼻梁、線條清晰的面部輪廓,總給人傳達著一種無比堅定的力量。”
孫東一行在玉樹捐贈了一些物資,當地有人雖然不會說漢語,卻自發舉起寫著“謝謝”的牌子向幫助他們的人致謝。康巴人打交道喜歡直來直去,好就是好,不好可能就被當作“敵人”。他覺得這大概與他們的生活環境有關,“那么高的海拔弄點氧氣不容易,他們也懶得費心思繞那么多彎子了”。
玉樹當地人平時放牧或務農,每年5月則家家戶戶都挖蟲草。
不逐水草而居,但逐蟲草而行
在藏族文化中,康巴人歷來以彪悍、粗獷、華麗著稱,橫斷山脈也培養了他們走出深山經商的傳統。所以藏區的巨商大賈中康巴人是最多的,而作為商貿中心的結古鎮,康巴人又充分發揮其商業頭腦,在傳統牧業基礎上,興起蟲草和藏獒等新興經濟模式。
在結古鎮,藏獒養殖已成為當地一項重要產業。
藏區貿易 牧馬、藏獒、蟲草
“不是的,跟你想象的不一樣。”曾多次前往青海藏區進行中小學教育考察的攝影師郭鐵流說,“在結古鎮,你很難看到那種真正傳統的藏族民居,人們穿著牛仔褲、t恤衫從平房走出來,跟普通縣城沒什么區別。”
根據記載,傳統的玉樹藏族民居應是碉房,倚山建房,以石砌墻,據說由能工巧匠不畫圖、不吊線直接施工建成。然而,地震前結古鎮的民居大多已為現代建筑結構,只是門窗外墻上的彩繪和夸張的黑色窗套,依然保存著藏域風格。
青海大多地區都為安多藏區,而玉樹作為青海省藏族分布最集中的地區,則為康巴藏區。而自治州首府所在地結古鎮,自古以來就是進藏的門戶,實際上“結古”藏語意為“貨物集散地”,它不僅是青海西寧、四川康定、西藏拉薩三地之間的重要貿易集散地,也是玉樹人口最為密集的地方。
與結古鎮不同,玉樹其他地區如稱多、囊謙、雜多等,依然以畜牧業為主,在古代玉樹是西羌牦牛種地,而玉樹馬更是青海三大名馬之一。來自玉樹雜多的索朗扎西說,有一種產自雜多草原的格吉花馬,據傳說是格薩爾王的坐騎,價格是普通玉樹馬的兩倍,而且極難獲得,“在賽馬會上,你有幸會看到這種馬,馬主通常會不惜重金來裝飾他的愛馬,比如馬蹬涂有防銹琺瑯,連鞍翼、肚帶、稍繩也用香牛皮裁制而成。”
據郭鐵流介紹,不過為了保護草原生態,政府現在通過補貼的方式鼓勵牧民控制畜牧的數量和面積。而這幾年,藏獒和蟲草則成為結古鎮人新興的收入來源。玉樹是藏獒的故鄉,“在結古鎮,過去以放牧為主要收入來源,而如今藏獒養殖則成為當地一項重要產業。”攝影師任建軍說,“但在更為偏遠的草原,你方能感受到牧人與藏獒之間的情感,幾乎每個牧民家庭都養藏獒,對他們說,藏獒是神獸,也是家庭的一員。”
更為人熟知的則是玉樹蟲草,很多當地人平時放牧或者務農,每年5月則家家戶戶去挖蟲草。現在,政府已經針對生態環境進行蟲草采挖的限制性政策,據了解,今年地震前每斤蟲草價格達到5萬多元一斤,地震后則漲到了6.3萬元一斤。
康巴服飾 玉樹賽馬節上的極致華麗
對自由攝影師任建軍來說,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玉樹的賽馬會。每年的7月25日至8月1日,在結古鎮附近的草甸草場上,你能感受到最絢麗的康巴文化———原生態歌舞,神奇的說唱藝人,各個流派的帳篷寺院,僧人與藏民一起拔河,而康巴人的傳統服飾更是美得炫目。“當地人把家中收藏的最隆重的服裝和配飾都披戴在身上,在雪山、草原、藍天的映襯下,滿目亮彩,宛如天堂一般。”
在藏族服飾中,康巴人的服飾本來就以華麗雍容而著稱,而玉樹因為身處青藏高原腹地,受現代文明影響較小,因此與云南迪慶、四川阿壩的康巴地區相比,他們的傳統文化和服飾保存得更加完整,也更加精致。“所以,你如果要體驗最華麗的康巴服飾,一定要選擇玉樹的賽馬節。” 作為一名自由攝影師,生活在西寧的任建軍數年來幾乎到過所有藏族地區,尤為熟悉玉樹,他說,在玉樹賽馬節上,你會發現康巴人最耀眼的是他們的頭飾,大量的金、銀、巴珠、松石、珊瑚、珍珠都綴在頭上,有的甚至從頭披掛到腳,前胸和腰際掛著比碗口還要大的嵌金銀飾———嘎烏。走起路來叮當作響。“他們把全部財富和智慧都體現在服飾上,這其實是高原牧人傳統的消費方式,自古就是這樣,康巴人將數代積聚下來的財富,統統穿在身上、戴在頭上,走到哪里帶到哪里。”
不同地區的藏族服飾差異很大,比如同是袍服,拉薩的高雅、協調;后藏的質樸、自然,安多的粗獷、厚重;康巴的灑脫、華麗;再比如配飾,在衛藏地區節慶期間能看到造型夸張的巴珠頭飾,而嘉絨藏族女子則在頭上頂一塊折疊成六層的黑色頭巾,用辮子扎緊,頭巾用五色線鎖邊繡成各種圖案。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但凡了解并熟悉藏地文化的人,都會對玉樹節日上濃郁的康巴風情贊不絕口。由于身處青藏高原腹地,交通不便,氣候條件惡劣,因此玉樹并不是一個大眾意義上的旅游勝地,“與拉薩、日喀則、云南迪慶等藏區旅游勝地相比,這里更為偏遠陌生,實際上它對游客是有選擇的。”即使在最為熱鬧的商業重地結古鎮,你也絕不會看到拉薩八角街那樣兜售旅游紀念品的商販,更不用說那些動輒就海拔4000米以上的其他地區。
生活在玉樹
藏刀 通體彩飾刀形醒目
玉樹藏刀無論男刀女刀,皆用豐富的材料通體交叉彩飾。男刀外觀造型筆直,鞘首多為圓形或橢圓形,而且寬出鞘體數毫米,看上去就像一個小小的盾牌。其外部鑲飾材料主要有金屬葉片、金屬絲、鯊魚皮、寶珠等。
年俗 用糌粑糊糊寫下“扎西德勒”
新年前夕,飽經風霜的老人們用食指蘸上糌粑糊糊,往明凈的主房墻壁上,一筆一畫地寫出藏文“扎西德勒”,還把青稞穗陳列在庭柱的柱頭上,期望新的一年獲得豐收。
枝葉繁多的蓮花秘境
自古以來,玉樹就是唐蕃古道上的重鎮。玉樹州府結古鎮在西寧和拉薩連線的中間,被認為是整個青藏高原的地理中心。由于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和獨特性,也被眾多教派“看好”,希望在此地壯大自身勢力,隨著歷史的沉積,四大藏傳佛教在玉樹自然融合。
當地婦女在新寨瑪尼城前
瑪尼堆
刻滿經文和佛像的建筑藝術
如果行走在西藏、青海、滇西北、甘南等藏區,路口、湖邊、山上或者寺廟旁邊,隨處都可以看到大大小小、堆砌成不同形狀的瑪尼堆,這是信佛藏民們祈福的代表。“有趣的是,不同地方的瑪尼堆,堆放形狀和雕刻手法也不同,比如昌都、阿里地區多線刻、減底陽刻,拉薩、日喀則地區流行淺浮雕;青海的玉樹、班瑪、澤庫等地的瑪尼規模都很大,堆砌得像一堵墻,而甘孜瑪尼的形狀則非常規律,呈金字塔、壇城、圓錐等形狀。”曾在青海、西藏生活多年的郭毅介紹道。
然而,令他印象最深的,當屬玉樹州境內的通天河畔的瑪尼法會:“每年的藏歷十二月初十,位于通天河畔的噶舉派(白教)寺院賽巴寺都要舉行瑪尼法會———幾百人在結冰的通天河面上,書寫巨大的“六字真言”,在當地人看來這是一種敬神積德的善行。”而攝影師翟東風則表示,在眾多藏區瑪尼藝術中,他對和日石經墻、勒巴溝巖刻印象最為深刻。前者位于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澤庫縣和日鄉德敦寺后的山坡上,自上個世紀20年代以來,由德敦寺的僧人和附近的民間藝人,共同雕刻堆砌的這面石經墻高3米,寬2.5米,長200余米,由10萬余塊自然石片刻經成文后排列而成。
而勒巴溝巖刻則位于通天河畔,“刻有六字真言和經文的瑪尼石處處可見。”據說,這是文成公主進藏停駐溝內時,一邊向當地藏民傳授種糧織布等技藝,一邊由隨行工匠雕刻而成。
【特寫】 25億塊瑪尼石堆出 新寨瑪尼城
“站在瑪尼石城下,你的感受只有驚嘆!”背包客楊樂說,“25億塊瑪尼石堆砌在一起,有3米高,一個足球場那么大,門巷和石墻上掛滿彩色,這里的瑪尼石出自不同年代,上面刻有經文、圖像,風格迥異。”這座堪稱世界第一大的瑪尼石堆位于結古鎮東的新寨村。由于瑪尼城四面皆是平地,很難找到角度拍攝出其全貌,因此要感受那種宏偉的氣場,惟有親臨其境。
作為薩迦派(花教)寺院,結古寺有典型標志———圍墻底部到頂部有用黑、紅、白三種顏色涂成的條帶。
四大藏傳佛教派系寺院匯聚地
玉樹寺廟
1998年,攝影師翟東風曾專程赴青海拍攝寺廟,幾乎走遍青海藏區,拜訪了15家最具代表性的寺廟。時隔12年,他對青海藏傳佛教寺廟印象最深的是:“十分安靜,幾乎沒有游客,有的寺院甚至不接待外人。而秋天農忙時節,一些寺廟大門緊鎖,僧侶們都去秋收,為了讓我們拍攝,才專程回來打開經堂。”
而去年才去過玉樹結古寺的驢友楊樂也說,即使作為青海省最大的薩迦派寺院,那里也非常安靜,絕對沒有西藏一些寺院游客如織的景象,甚至不收門票。翟東風回憶,當時在青海藏區拍攝寺廟,最大的困難是交通不便,除了位于西寧附近的塔爾寺,很多寺廟都藏在深山里,“比如位于青海東部化隆縣的夏瓊寺,雄踞黃河源頭,依山而建,氣勢磅礴,山路非常艱險,若從放羊的小路攀登,則需五六個小時。”而西寧的自由攝影師任建軍則特別推薦位于玉樹州東南部的囊謙縣,“那個僅有7萬人口的小縣,寺廟數量卻是整個青海省最多的,但普通游客很少前往。”
據玉樹州政府網資料記載,玉樹屬藏族聚居的全民信教區,因地處中原通往西藏的唐蕃古道上,以藏傳佛教為中心的寺院頗多。現州境內有各類藏傳佛教寺院192座,除兩派合住寺13座和2座派系不明寺外,177座寺院中,薩迦派寺院22座,格魯派寺院23座,寧瑪派寺院31座,噶舉派寺院101座。
如果你去玉樹,當地藏傳佛教的寺院一定不能錯過。在玉樹州你可以看到四大藏傳佛教派系的寺院,而這里也以多元融合的藏傳佛教文化而聞名。
【特寫】 結古寺 依山而建錯落有致
位于玉樹結古鎮鎮郊的結古寺為薩迦派在青海省內的主寺,依山而建,殿堂僧舍錯落有致。作為薩迦派(花教)寺院,寺廟建筑具有典型的標志———圍墻底部到頂部有用黑、紅、白三種顏色涂成的條帶,分別象征文殊菩薩、觀音菩薩和金剛手菩薩。這里曾出過許多高僧,最著名的當屬一世的嘉那活佛。
關鍵字: 新寨村 獨特文化 玉樹結 青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