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月牙泉
是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鳴沙山,位于敦煌城南約5公里處,東起莫高窟崖頂,西接黨河水庫,整個山體由細米粒狀黃沙積聚而成,狂風起時,沙山會發出巨大的響聲,輕風吹拂時,又似管弦絲竹,因而得名為鳴沙山。鳴沙山有兩個奇特之處:人若從山頂下滑,腳下的沙子會嗚嗚作響;白天人們爬沙山留下的腳印,第二天竟會痕跡全無。
月牙泉被鳴沙山環抱,長約150米,寬約50米,因水面酷似一彎新月而得名。月牙泉的源頭是黨河,依靠河水的不斷充盈,在四面黃沙的包圍中,泉水竟也清澈明麗,且千年不涸,令人稱奇。可惜的是,近年來黨河和月牙泉之間已經斷流,只能用人工方法來保持泉水的現狀。月牙泉邊現已建起了亭臺樓榭,再加上起伏的沙山,清澈的泉水,燦爛的夕陽,景致相當不錯,一定不要錯過哦!
歷來水火不能相容,沙漠清泉難以共存。但是月牙泉就像一彎新月落在黃沙之中。泉水清涼澄明,味美甘甜,在沙山的懷抱中嫻靜地躺了幾千年,雖常常受到狂風兇沙的襲擊,卻依然碧波蕩漾,水聲潺潺!它像絕世佳人的眼睛——清澈、美麗、多情;它像窈窕淑女的嘴唇——神秘、溫柔、誘人;它像是一牙白蘭瓜——碧綠、甘甜、晶瑩。
月牙泉邊,白楊婷婷玉立,垂柳舞帶飄絲,沙棗花香氣襲人,叢叢蘆葦搖曳,對對野鳥飛翔,風景如詩如畫。泉南岸臺地上建有娘娘殿、龍王宮、藥王洞、玉泉樓、雷音寺等雕梁畫棟、勾心斗角的大片古建筑群。月牙泉內游魚成群。據傳,魚叫做“鐵背魚”,能醫治疑難雜病;草叫做“七星草”,有催生壯陽作用。吃了魚和草,可以長生不老。因之,月牙泉被又稱為“藥泉”。
月牙泉最早的記載見于東漢《辛氏三秦記》:“河西有沙角山,峰愕危峻,逾于石山,其沙粒粗色黃,有如干躇。又山之陽有一泉,云是沙井,綿歷千古,沙不填之。”這里所記“沙井”即今日之月牙泉。自此之后,關于月牙泉的記載便屢見史籍,并與鳴沙山緊密地連在一起。唐《元和郡縣志》載:“鳴沙山有一泉水,名曰沙井,綿歷古今,沙填不滿,水極甘美。”
據史書記載,鳴沙山與月牙泉成為沙漠奇觀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千百年來,人們面對這一沙海奇觀,始終感到奇怪,作為沙丘的鳴沙山為何千年不變?而在沙海之中的月牙泉又為何“泉映月而無塵”、“月泉曉澈,亙古沙不填泉,泉不涸竭”?這大自然創造的奇跡,古人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只好嘆為“山之神異,泉之神秘”。
據考證,月牙泉四面沙山高聳,山坳隨著泉的形狀也成月牙形,吹進這種環山洼地里的風,由于空氣力學原理,會向上旋,于是月牙泉周圍山上流下來的沙子又被送回四面的鳴沙山脊的另外一側,這就是泉水不為黃沙掩蓋的道理。兩千多年來,正是因為這種獨特的地形運動,使沙山和泉水保持著矛盾而又和諧的天然共生共存狀態。盡管風沙肆虐,月牙泉依然碧水粼粼。
月牙泉南岸原有一組古樸雅肅、錯落有致的建筑群,從東向西計有娘娘殿、龍王宮、菩薩殿、藥王洞、雷神臺等百余間。各主要殿宇有彩塑百尊以上,所繪壁畫數百幅。重要殿堂均懸置匾額、碑刻,如“第一泉”、“別有天地”、“半規泉”、“勢接昆侖”、“掌握乾坤”等,書法雅俊,堪稱上品。當時這里亭臺樓閣,廟貌輝煌,宮廳柱廊,臨水而設。林木蓊郁,泉光與山色相映,古剎神廟,繞以常年香火。歷代騷客游玩,吟詩詠賦,揮毫者不乏其人。史載,漢元鼎四年(前113年),漢武帝得天馬于渥洼池中,后人疑月牙泉即漢渥洼池,遂立一石碑曰“漢渥洼池”。“四面風沙飛野馬,一潭之影幻游龍”。由是,奇特的月牙泉更增添了傳奇色彩。
月牙泉,夢一般的謎,千百年來不為流沙而淹沒,不因干旱而枯竭。在茫茫大漠中有此一泉,在黑風黃沙中有此一水,在滿目荒涼中有此一景,深得天地之韻律,造化之神奇,令人神醉情馳。“晴空萬里蔚蘭天,美絕人寰月牙泉,銀山四面沙環抱,一池清水綠漪漣”。“月牙曉澈”為敦煌八景之一。月牙泉是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中國旅游勝地四十佳之一,被稱為天下沙漠第一泉。
關鍵字: 月牙泉 甘肅 藥王洞 鳴沙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