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人香火祛病
農歷正月十六日,相傳為伏羲生日。這一天,天水市民眾自發集會祭奠“人宗爺”(按:天水人習慣將伏羲稱為“人宗爺”),乞求幸福安詳,新年好運氣。
伏羲廟內,古柏森森,莊嚴肅穆。按天干地支六十甲子排列循環,每年推選其中一株在廟內值班,于是這棵大柏樹就成了伏羲旨意的直接體現者。它會治病療疾,無所不能。廟內時神樹上懸掛紅燈作為標志,一供奉祀。
朝拜人宗廟的人們沿甬道魚貫而入,畢恭畢敬地于露臺之下三拜九叩,焚香化紙。而后各自走到神樹前(其實廟內那一棵柏數都可以,不一定是值班樹),粘貼紙人,點香火灸病。帶病者可以為自己灸,不帶病者為親友灸,哪個部位傷痛灸哪個部位。紙人以紅紙為原料,剪成人形狀,大小均可。以前紙人均是自備,現在賣香蠟裱紙的小販有售。灸是仿中醫學上的針灸而為之,講究的是用艾草貼自己傷病處與紙人相對應的部位,用香火焚燃,圖方便的直接用點燃的香頭戳相關的部位。心誠責靈,人們似乎從不考究是否靈驗,是否真的能祛除疾疫。棵棵古柏在每年朝廟結束后身上總會粘貼上無數的小紙人,風起時嘩啦啦作響;且每年還有遞增的趨勢,以至天水市博物館為了保護文物樹不得不用竹簾圍遮樹身。
人的愿望總是向善的,誰不希望自己和親友健康快樂呢?病是固有的,用紙人灸病不一定治愈,但用灸法獲得一種心靈上的安慰,這又何嘗不是一種治療呢?因此,不必過問靈驗與否。
推其源,紙人灸病的習俗來自唐代以后中醫界長期奉行的“醫易同源”理論。唐代大醫學家孫思邈在他的《千金要方》中即大談醫和易的關系。宋徽宗趙構作〈圣濟經〉,即將〈周易〉和醫學著作〈黃帝內經〉、〈神農本草〉一同歸入他理解的三皇之書祭。按這一理論推論,則醫學是易學派生的,易的基礎是陰陽八卦,八卦又是伏羲首創,因此,用香火代銀針灸燒貼在伏羲廟古柏上的紙人,理所當然的被認為能“治病”,朝拜人宗廟的人對此都堅信不移。
關鍵字: 天水市 民風民俗 甘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