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旅游概況
甘肅,古屬雍州,地處黃河上游,它東接陜西,南控巴蜀青海,西倚新疆,北扼內蒙、寧夏,是古絲綢之路的鎖匙之地和黃金路段。
它象一塊瑰麗的寶玉,鑲嵌在中國中部的黃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內蒙古高原上,東西蜿蜒1600多公里,縱橫45.37萬平方公里,占全國總面積的4.72%。
甘肅,是取甘州(今張掖)、肅州(今酒泉)二地的首字而成。 由于西夏曾置甘肅軍司,元代設甘肅省,筒稱甘;又因省境大部分在隴山(六盤山)以西,而唐代曾在此設置過隴右道,故又筒稱為隴。
甘肅海拔大多在1000米以上,四周為群山峻嶺所環抱。北有六盤山、合黎山和龍首山;東為岷山、秦嶺和子午嶺;西接阿爾金山;和祁連山;南壤青泥嶺。境內地勢起伏、山嶺連綿、江河奔流,地形相當復雜。這里有直插云天的皚皚雪峰、有一望無垠的遼闊草原、有莽莽漠漠的戈壁瀚海、有郁郁蔥蔥的次生森林、有神奇碧綠,的湖泊佳泉、有江南風韻的自然風光,也有西北特有的名花瑞果。
甘肅東南部的天水市和隴南地區,是歷史悠久、山川錦繡、物產豐富、氣候宜人、民俗奇特的天然膏沃之地,有小江南之稱。
唐玄樊在天水的傳說,使佛公嬌、萬紫山、滲金寺等地,成為民俗旅游的主要景點。
和天水、隴南相臨的甘南、臨夏兩自 治州,是藏、回、東鄉、保 安、撒拉等少數民族的集聚地,有獨具一格的民情和風俗,境肉的拉卜楞寺,不但有著精美絕倫的建筑,而且每年7次規模較大的法會和眾多的節慶,使拉卜楞寺的宗教民俗活動空前豐富多采。古樸典雅的臨復清真寺,是穆斯林民眾們的聚禮之地,這里的宗教民俗活動,獨特隆重,令人嘆為觀止。
甘肅東部的慶陽、平涼地區,是具有悠久革命歷史的老區。境內除有眾多的革命遺跡外,黃帝登臨、廣成子修煉得道的道家圣地崆峒山,西王母設宴招待周穆王的王母宮山以及公劉廟、菩薩山等廟會,都成為民向文化的傳播陣地和民間經濟的交易場所。特別是嗩吶、剪紙、社火、戲曲等民俗文化尤具魅力。
河西走廊是甘肅著名的糧倉,也是昔日鐵馬金戈的古戰場和 古絲綢乏路的交通要道。聞名于世的敦煌莫高窟民俗、肅南裕固族風情、肅北蒙古族風情、阿克塞風俗、天祝藏區風情、雷臺奇觀、古酒泉傳奇、嘉峪關傳說、玉門關和古陽關、橋灣人皮鼓:民間筵悅、 駱駝隊等奇風異俗在這里熠熠生輝。
甘肅歷史悠久,是中華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很早以前華夏始祖伏羲氏曾在這里推八卦、授漁獵。甘肅作為我國東南部通向西北的交通要道、漢唐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甘肅大地上,散布著上千處人文景觀,其中有堪稱世界石窟壁畫藝術寶庫的敦煌莫高窟、萬里長城的最西端嘉峪關、以泥塑著稱于世的天水麥積山石窟等。
甘肅,在中華民族的發展歷程中,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大地灣遺址證明,這里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人文始祖伏羲就誕生在渭河上游。三千多年前,周人先祖發祥于隴東一帶。漢唐以來,甘肅成為中西文化交流,商貿往來的絲綢之路,留下豐富的文物古跡。
甘肅地域遼闊,自然風光優美,茫茫的戈壁、淳樸的黃土高原、廣袤無垠的草原、潔白瑩潤的冰川共同構成了一幅雄渾壯麗的畫卷。鳴沙山、月牙泉的奇異組合,給神秘沉重的絲路古道增添了一絲輕松愜意。隴東黃土高原和隴南山地起伏于甘肅的東南部,西越蘭州后便是河西走廊,起自蘭州西北,止于疏勒河玉門關,長達一千二百多公里,與青海界山祁連山脈接壤。 河西走廊是一片狹長平坦的高原,海拔一千至一千五百多公尺俯瞰走廊地帶,是綿延不絕的沙磧地、沙丘和風化的緩地,其中也有綠洲出現。綠洲的水源,來自由祁連山三千三百多條冰川的雪水所匯成的河流,為蘭州、武威、張掖、酒泉、嘉峪關、敦煌以及緊靠祁連山谷的鄉鎮提供水源。河西走廊最窄處僅四十多公里,最寬處也不過幾百公里。甘肅的石窟分布于河西走廊兩側,這里原是絲綢之路的要沖,當年那些遠走漠漠塞外絲路的人為保平安, 紛紛在這個艱辛跋涉之地開窟造像,這些歷千年而不毀的石窟,既是宗教、文化、藝術的結晶,也是絲路歷史的見證。于是有了敦煌的莫高窟、安西縣的榆林窟、玉門的昌馬石窟、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的文殊山石窟和馬蹄寺石窟、永靖縣的炳靈寺石窟、武山縣的水濂洞石窟、甘谷縣的大像山石窟、天水的麥積山石窟、涇川縣的王母宮石窟、慶陽縣的北石窟寺等,簡直是一條石窟走廊。
甘肅是一個多民族的地區,獨具魅力的甘南藏族風情、肅南裕固族民俗,讓許多國人甚至外國客人都新奇不已。以前曾是絲路孔道的邊荒之地,如今已被蘭新鐵路鐵路自東而西伸展,把一片片綠洲串連一起,其中各縣、市、城、鄉均有公交車可達,交通相當便利。
甘肅省旅游投訴電話:0931-8411200
蘭州是甘肅省的省會,處在東經102°30"-104°30"、北緯35°5"-38°之間,位于中國陸域版圖的幾何中心,在大西北處于“座中四連”的獨特位置。市 區南北群山對峙,東西黃河穿城而過,蜿蜒百余里。城市依山傍水而建,層巒疊嶂,既體現了大西北的渾壯雄闊,又展現了江南的清奇秀麗。
蘭州現轄城關、七里河、西固、安寧、紅古五區和永登、榆中、皋蘭三縣,全市總面積1.31萬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1631.6平方公里。
蘭州屬中溫帶大陸性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候溫和,市區海拔平均高度1520米,年均氣溫11.2℃,年均降水量327mm,全年日照時數平均2446小時,無霜期180天以上,是比較理想的居住和投資創業之地。
全市總人口314萬人,其中城市人口207萬人,居住著漢、回、藏、東鄉、裕固、撒拉等38個民族。
蘭州西漢時設立縣治,取“金城湯池”之意而稱金城。隋初改置蘭州總管府,清康熙時隸屬甘肅行省,省會由隴西遷至蘭州。1941年正式設市,1949年8月26日蘭州解放。
2004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達到504.3億元,比上年增長11.4%,增幅創1995年以來的最好水平。三種產業比例調整為4:54:42,社會固定生產投資完成231.9億元,增長10.1%。為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提前六年實現小康社會,蘭州將按照市委、市政府確立的“創業實干打硬仗,建設創業型城市”的指導思想,在全市掀起一個“全民創業、全市創業、全方位創業”的高潮。大力調整經濟結構,加速產業升級換代,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優化投資環境,把蘭州建成黃河上游重要的經濟中心,西隴海、蘭新經濟帶的重要支撐點和輻射源。
蘭州及其鄰近地區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境內已探明各種礦床156處,主要有有色金屬、貴金屬、稀土和能源礦產等9大類、35個礦種,臨近蘭州的白銀、金昌是我國鎳、鉛、鋅、稀土和鉑族貴金屬的重要產地。
蘭州位于黃河上游水能富集區,河川徑流地表水資源總量384億立方米,地下水總量9.6億立方米。以蘭州為中心的黃河上游干流段可建25座大中型水電站,總裝機容量可達1500萬千瓦,現已建成的劉家峽、八盤峽、鹽鍋峽、大峽水電站與鄰近地區的其它水電站構成我國最大的水力發電中心之一。
蘭州是聞名全國的“瓜果城”。蘭州百合,瓣大肉厚,香甜可口,是高級滋補營養品;蘭州的玫瑰花,花大色艷,玫瑰油產量占全國的80%;蘭州的黑瓜子,板大形正,被稱為“蘭州大片”,暢銷海內外;蘭州的白蘭瓜、黃河蜜,清香溢口,素有“賞景下杭州、品瓜上蘭州”的贊譽。
蘭州歷史悠久,自然風光獨特,人文景觀豐富,民族風情多姿,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旅游資源。以蘭州為中心的“絲綢之路”大旅游區內,有敦煌莫高窟、夏河拉卜楞寺、天水麥積山石窟、平涼崆峒山、永靖炳靈寺等著名歷史古跡。蘭州有天下“黃河第一橋”——中山鐵橋,有“隴右第一名山”4a級景區——興隆山,有國家級森林公園——吐魯溝、石佛溝、徐家山,以及五泉山、白塔山等自然風景區。近幾年,蘭州依據獨特的城市環境建設的“百里黃河風情旅游線”,融“絲路文化、黃河文化、民族文化”為一體,已逐漸成為蘭州特色和代表城市形象的重要標志景觀和旅游熱點。
蘭州還是一座少數民族聚居的城市,其中尤以回族人口最多,漫步街頭,隨處可見新月交輝的伊斯蘭餐館,而滿街彌漫的烤羊肉的香味定會讓你胃口大開。
關鍵字: 河西走廊 甘肅 莫高窟 麥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