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滄浪亭有感
由于一種緣故,我讀了蘇舜欽的《滄浪亭記》而久懷去看滄浪亭之心。兩年來,我去過蘇州多次,皆因事多時間緊而未能如愿。今年六月中旬,我再到蘇州。吸取前幾次的教訓,我頭天就說要去滄浪亭,次日沒被安排其它事,終于成行。 滄浪亭是蘇州最古老的園林,也是江南現存歷史最久的古園林之一。宋慶歷年間,蘇舜欽(1008-1048,字子美)因支持“慶歷新政”而被削官,扁舟南下,退居吳中(今蘇州),花錢四萬買了一錢姓人家的廢園,改造成住所,并臨水筑亭。據說是感于“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之句,故以“滄浪”名亭,是為滄浪亭。 早飯后,我們驅車來到一河邊,過一座小橋,就到了滄浪亭。售票的和驗票的都在打磕睡,這里原來如此冷清。 進門后,眾多石碑上的文字說明了亭的來歷與目前的歷史地位。我一心尋覓子美自己寫的記述他修建滄浪亭經過的《滄浪亭記》,總算在一墻上找到,只是上面布滿塵土,且不少字已剝落,文已殘缺不全。緣何歸有光的《滄浪亭記》比子美的更被重視、位置更顯眼?我找不到答案。 園里空無一人。道上是青苔,雜草差點沒徑。陪我的人說他是十年前來過這里的。滄浪亭看來是被人遺忘了。 園的前面是水,沿水是一條依山起伏的長廊。漫步長廊,可以看見翠綠的水中各色水草和自由嘻戲的小魚。園的后面是竹,從居室四面的窗戶,都可以看見竹子。這是滄浪亭的奇趣之所在。難怪古人云,無肉使人瘦,無竹使人俗,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園的中央是座小山,頂上是亭,就是滄浪亭。亭中小坐,一陣清風吹過,沁人心脾,寵辱皆忘,好不愜意。當天是陰天,要是下點細雨,我想心里應該更是另外一番景象。 游完滄浪亭,我一直在想滄浪亭如此冷落的原因。現在的人經常旅游,去看名山大川,主要是看山,看水,看大自然給人類的恩賜,看大自然自身的胸懷。去看人文景觀,其味道可能就在其歷史背景了。滄浪亭之所以被人遺忘,根本原因是人們對它的背景不了解。不了解背景,從它的水、竹、亭中是體會不出多少味道來的。去一個地方游覽,臨行前先了解一些那里的風土人情,更會游樂無窮。
關鍵字: 園林 江南 蘇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