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蘇州虎丘
1955年整修虎丘,疏浚劍池。當時曾刷洗苔蘚,核實劍池東側巖壁上確有明代長洲、吳縣、昆山三縣令吾翕等人以及唐寅、王鏊等人的石刻記事兩方,載有明正德七年(1512年)劍池水干,于池底發現吳王墓門的簡單情況。后來又戽干池水,出清污泥,又見劍池兩壁自上到底切削平整,池底也很平坦,沒有高低欹斜現象,顯然是由人工開山劈石所鑿成。池南有土壩一個,與石壁三面相連,面積約四只八仙桌大小,低于平時水面三尺,是人工筑成用作蓄水的。由于池北最狹處,發現一個洞穴和向北延伸約一丈多長的隧道,可容身材魁梧的人單獨出入,舉手可摸到頂,從上到下方正筆直。不難推斷,也是人工開鑿而成。盡頭處為一喇叭口,前有一米多隙地,可容四人并立,而無回旋余地。前面有用麻礫石人工琢成的長方石板四塊,一塊平鋪土中作底座,三塊橫砌疊放著,好似一大碑石。每塊石板的面積約二尺半高,三尺多寬。第一塊已脫位,斜倚在第二塊上。第二塊石板門的石質不同于虎丘本山的火成巖,表面平整。由于長期受池水侵蝕,顯露出橫斜稀疏的石筋。根據形制分析,這是一種洞室墓的墓門。劍池是豎穴,南北向,池底的石穴是通路,這和春秋戰國時代的墓制形式是完全相符的。據記載,quot;闔閭之葬,穿土為山,積壤為丘,發五郡之士十萬人,共治千里,使象運土鑿池,四周廣六十里,水深一丈hellip;hellip;傾水銀為池六尺,黃金珍玉為鳧雁。quot;這樣夸大的描寫,雖然不一定可信,但作為春秋末年五霸之一的吳王之墓,建筑規模肯定很大,墓室設計也必然會相當精密和隱蔽。從虎丘后山由泥土堆成和上述種種跡象分析,劍池很可能是為了掩護呈王墓而設計開鑿的。墓門后面也很可能存在某種秘密。但是吳王墓是否即在其中,在未經考古發掘證實之前,尚是千古之謎。
自東晉王珣、王珉舍宅為寺,佛教文化綿延千年。東晉著名高僧竺道生(355434年)在北方傳播quot;一闡提人皆得成佛quot;,遭到擯遣后來到虎丘繼續弘法,他提出了quot;頓悟成佛quot;和quot;一切眾生悉有佛性quot;的學說,在中國佛教發展史上是一次突破。至今,虎丘山上還留有遺跡。南朝陳代和隋仁壽元年(601),山寺始建佛塔。此后,虎丘山寺更發展為一座規模宏偉的著名佛寺。唐初,為避太祖李虎諱,改名quot;武丘報恩寺quot;。南宋時,高僧紹隆在虎丘山寺創禪宗臨濟宗quot;虎丘派quot;學說,紹隆因此被后人尊為臨濟十二祖,其影響至今不衰,日本禪宗四十六派中,出于紹隆流派的有三十六派。元、明、清各代,虎丘山寺屢有興建,香火鼎盛,名播遠揚,是吳地重要的佛教圣地。今quot;虎丘禪寺quot;匾額為清康熙皇帝御題。虎丘還有多處道教遺存,歷史上形成了前佛后道的格局,在后山構成了一天門、二天門、三天門到小武當、中和橋、石牌坊、真武殿、玉皇殿一組系列道觀建筑。清嘉慶年間所建quot;二仙亭quot;內,勒有記載道教名人呂洞賓和陳摶在虎丘相遇對弈的石碑。養鶴澗因quot;清遠道士養鶴于此quot;而得名。這里山石層疊,流瀑懸崖,顯示出道家崇尚的清遠意境。
關鍵字: 劍池 蘇州虎丘 虎丘 虎丘山寺 虎丘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