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蘇州虎丘
虎丘塔又稱云巖寺塔,始建于隋文帝仁壽九年(601),初建成木塔,后毀。現存的虎丘塔建于后周乾佑八年至宋建隆二年(959961)。塔系平面八角形,七級。原來的塔頂毀于雷擊。1956年重修時,在第三層夾層內發現石函、經箱、銅佛、銅鏡、越窯青瓷蓮花碗等大批珍貴文物。虎丘塔現高47.5米,塔身全為磚砌,重6000多噸。據記載,由于地基原因,自明代(1368一1644)起,虎丘塔就向西北傾斜,塔頂中心偏離底層中心2.3米,斜度2゜40',被稱之quot;東方比薩斜塔quot;。1956年,蘇州市政府邀請古建筑專家采用鐵箍灌漿辦法,加固修整,終于保住了這座畝塔。1961年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春秋時吳王闔閭在此修城建都,死后墓地即在虎丘。而后秦始皇曾登丘覽勝;西楚霸王項羽又在此率8000子弟起兵反秦;唐代大詩人白居易任蘇州刺史時,曾鑿山引水,并修七里堤,使虎丘景致更為秀美。宋代詩人蘇軾曾經說過:quot;到蘇州而不游虎丘,誠為憾事。quot;
虎丘,風景幽奇,風光如畫,已有二千四百多年歷史。 《吳地記》曰:quot;山絕崖縱壑,茂林深篁,為江左丘壑之表quot;。宋朱長文 《虎丘山有三絕》 為:quot;望山之形,不越崗陵,而登之者,風見層峰峭壁,勢足千仞,一絕也;近鄰郛郭,矗起原隰,旁無連續,萬景都會,四邊穹窿,北垣海虞,震澤滄州,云氣出沒,廓然四顧,指掌千里,二絕也;劍池泓淳,徹海浸云,不盈不虛,終古湛湛,三絕也quot;。明代可流芳《虎丘有九宜》是quot;宜月、宜雪、宜雨、宜煙、宜春曉、宜夏、宜秋爽、宜落木、宜夕陽quot;。所以無論春夏秋冬、陰晴雨雪,各有致趣。
虎丘塔是云巖寺的塔,稱云巖寺塔。該塔始建于五代周顯德六年(959年),建成于北宋建隆二年(961年)。據地方志記載,隋文帝就曾在此建塔,但那是座木塔,現虎丘塔即在木塔原址上建筑的。塔身平面呈八角形,高7層,磚身木檐。由于從宋代到清末曾遭到多次火災,因而頂部和木檐都遭到了毀壞。原來的高度已無法知道,現存的塔身高47.5米。現在看到的虎丘塔已是座斜塔,據初步測量,塔頂部中心點距塔中心垂直線已達2.34米,斜度為2.48度。
關鍵字: 劍池 蘇州虎丘 虎丘 虎丘山寺 虎丘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