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蘇州虎丘
虎丘山是中生代火山爆發后的殘存,曾為海中一小島,古稱quot;海涌山quot;。自春秋起,經東晉、唐、宋、元、明、清歷代經營,留下了許多勝跡,成為蘇州歷史發展的縮影和吳文化中的瑰寶。據后漢《越絕書》記載,春秋吳國時期,吳王夫差葬父闔閭于此,葬后三日有白虎踞其上,故得名虎丘。東晉時,司徒王珣和其弟王珉分別建宅于虎丘,后舍宅為寺,名虎丘山東、西寺。東晉高僧竺道生、梁代憨憨尊者都曾在寺中講經和生活,并留下生公講臺、憨憨泉、千人坐等古跡及相關傳說。唐代,為避唐高祖李淵祖父李虎名諱,虎丘一度改名武丘,寺名亦易為武丘報恩寺,仍分東西兩寺。寶歷元年(825),詩人白居易任蘇州刺史時,在山前開河筑堤,引運河水至閶門,并于堤上栽桃柳兩千株,人稱七里山塘quot;白公堤quot;。同時,又繞山鑿溪,引水環山,使得虎丘山水相映、水陸交通方便。此后至民國的1100多年間,山塘成為連結閶門與虎丘的唯一紐帶。五代十國,吳越國錢氏治理蘇州數十年,大事修建佛寺,構筑園林。據記載,虎丘的寺院和勝跡在這一時期也得到了修繕和發展。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虎丘現有的佛塔就是后周顯德六年(959)至北宋建隆二年(961)吳越國時期所筑。北宋時期,虎丘佛教極為興盛,知州魏庠奏改寺名為quot;云巖禪寺quot;,塔即稱quot;云巖寺塔quot;。南宋紹興初(約1131),高僧紹隆到虎丘講經,一時眾僧云集,聲名大振,遂形成禪宗臨濟宗的一個派別quot;虎丘派quot;。當時東南大叢林號quot;五山十剎quot;者,虎丘居其一。元至正四年(1341),山寺重加修復,新建有quot;斷梁殿quot;之稱的二山門。
關鍵字: 劍池 蘇州虎丘 虎丘 虎丘山寺 虎丘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