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斧神工-云崗石窟
中國的佛教建筑根源于印度;古代印度的佛教寺院建筑主要有兩種形式,「精舍式」與「支提式」。精舍式建筑建有佛殿、佛塔、僧舍、園林……等等;支提式則是依山開鑿的石窟。精舍式佛寺傳人中國之后,很快與中國傳統宮殿建筑形式結合,成為具有中國建筑風格的宮殿式佛教建筑,臺灣幾乎各大佛寺都是這一種宮殿式佛寺。
支提式的石窟寺院在臺灣沒有見過,但是在中國佛教史上卻曾經大放異彩。名列《世界文化遺產》的云崗石窟,就是根源于印度支提式石窟寺院的佛教藝術寶庫。
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武周山的云崗石窟,開鑿于北魏和平年間(a.d. 460~465)由高僧曇曜和尚主持。依山開鑿的石窟,東西綿延一千公尺長,洞窟類型多樣,結構復雜。留存下來的洞窟有四十五個,大大小小石窟、石龕共有二百五十二個,石雕佛像五萬一千多尊;其中第十六窟到二十窟,最早開鑿的「曇曜五窟」,其它主要洞窟大多完成于北魏太和十八年(a.d. 494)孝文帝遷都洛陽之前。
第五窟門邊二佛對坐在菩提樹下的壁雕,線條優美。
來到云崗石窟您首先會驚訝于這些雕塑鮮艷活潑的色彩!第二個驚訝則是少見的「褒衣博帶」式袈裟,云崗石雕佛像的服飾與臺灣常見的大不相同,明顯帶有北魏時期邊疆民族服飾的特征;第三個驚訝是佛像的相貌與常見的圓潤豐滿不同,額寬、鼻高、眼大、唇薄,面貌具有西域民族的面部特征。
云岡石窟中以「曇曜五窟」開鑿最早,氣魄最宏偉。曇曜五窟形狀基本相同,平面呈馬蹄形或橢圓形,穹窿頂,前開拱門,門上方開明窗,窟頂高達15公尺以上,形式類似僧人禪修所居的草廬。窟內主像形體高大,占據絕大部分空間,兩側各有一佛或立或座;主像背后雕飾的華麗背光直達窟頂中央,壁間遍刻千佛,有的還刻有貼壁雕的菩薩、羅漢等。
第十六窟的釋迦牟尼立像身著 褒衣博帶 式袈裟
洞窟壁上雕滿大大小小的佛像
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之后,開鑿石窟、佛像的重點移到洛陽龍門,云崗不再是皇家禮佛的場所。因此,雖然開鑿雕造的活動并未停止,但都只是民間人士和僧人施造的一些小規模窟龕。這些窟龕的形式內容大致相似,只是造像普遍趨于削瘦,面型清瞿,長頸窄肩,身著褒衣博帶式袈裟,大衣下擺褶紋重迭,整體風格與同期龍門石窟的基本一致。
第六窟中央是連接窟頂的兩層方形塔柱
第十二窟前室大門上方的雕塑,上方一排伎樂天手持各種樂器
佛教石窟的修建,以弘揚佛法為目的,各地的佛教石窟,雖然因為不同年代、不同地點、生活環境與社會背景的差異,藝術風格明顯不同,然而,千百年來善男信女對佛陀的禮敬始終不變,懷著對佛法的衷心敬慕和虔誠信仰,希望千秋萬世弘傳佛法的理想,以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內涵雕鑿一座座石窟,塑造一尊尊流光溢彩的精美佛、菩薩圣像。他們建造的正是自己真誠敬仰的佛陀莊嚴世界。
關鍵字: 云崗石窟 佛教 孝文帝 龍門石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