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落寺
中院依就地勢,自北向南,由高而低分層建五佛殿、七星洞(即水陸殿)、護法樓。五佛殿居頂層,供奉五方佛;護法樓面北而立,內塑韋馱、關公、二郎等神像。如今殿、樓俱毀。1997年至1999年4月,碧落寺居士林及遠近善男信女經多方籌資,依五佛殿舊基重新修建了毗盧殿,工程歷時三年,內奉金裝木雕佛像5尊。七星洞也于去年得以修葺一新。
寺之東院,南為禪房,北面就巨大的連山石而開鑿洞窟3個,小龕64個,大小雕像共102尊,主要是佛、菩薩、弟子,還有武士、供養人等,有坐有立,形態各異,雕工洗練,雋秀精美。窟前原覆以殿宇,即東閣,八柱七開間,入則為窟龕,設計構思巧妙之至。今殿閣已毀,但從幸存的臺明、柱頂石以及窟龕上方當年為架梁而鑿的小階臺來看,我們仍可以想象其曾經的恢宏氣勢。據傳東閣原來亦有壁畫,另外其二樓廊道上有“活拉拉板,人行其上,板活能動,其聲悅耳,是寺之有名古跡,可惜隨著東閣的毀敗,一切均不復存。
石窟:東院石窟是碧落寺現存遺跡中最具價值所在。三窟中開鑿年代以西窟為最早,就其風格特色及窟門外“大齊武平七年題記可推其當屬北齊遺物,造像題材為三世佛及其弟了、菩薩,面部表情與衣飾均由簡潔明快的線條勾勒而成,似于不經意間盡顯其文雅、和善、親切的神情,具有漢民族文化特有的凝重、典雅氣息。圓形頭光及舟形背光全副素面,蓮座簡化成圓形小蒲團狀或十脆不施蓮座。些許原始,些許古樸,卻氣魄天然,雍容自就。在西窟的內壁上,在窟內或坐或立、或大或小的佛、菩薩、弟了間,布滿了供養人線刻畫像及題名,其中供養人題名84處,線刻供養人近千。略計有像主21人,大都邑主6人,邑主1人,教化主2人,都維那5人,維那4人,邑子44人,另外尚有比丘、比匠尼等多人。根據題記和記中職官等推斷,大部分為南北朝時刻,少量的為唐代物,可能是在前人的基礎上增刻的結果。畫中人物大都頭梳高髻,腰系羊腸紋裙,袒胸露臂,或赤足,或高靴,顯露出一種莊重秀麗、溫柔典雅、明朗而含蓄的神情,衣褶紋飾隨肢體的運動而起伏聚散,流和如鐵線描,既顯現出絲質服裝的柔軟光潔的特性,又透露出覆蓋于衣服下的人的肌體之美。作者巧妙運用陰陽結合的線刻技法,使得線條柔和流暢、疏密有致、剛柔相濟,頗具神韻。
關鍵字: 澤州縣 碧落寺 碧落山 龍興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