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院寺
大白塔,全名叫釋迦文佛真身舍利寶塔,又叫大慈延壽寶塔。據記載,唐朝以前這里就有一座二層八角塔,以后毀掉了。元朝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又修建了藏式石塔。明代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建大白塔,并將元代石塔、釋迦牟尼舍利塔藏在大白塔內。大白塔通高五十六點四米。塔基為正方形,磚縫全用米漿、石灰攪拌砌筑。全塔各部粗細相間,造型優美。塔面為白色,形如藻瓶,塔盤、寶珠有銅飾品,塔上,風磨銅寶瓶高5米,覆盤兩米多,懸銅鈴,252個銅鈴風吹作響,聲音悅耳。白塔中層,建塔殿3間,內有三大士銅像。佛教傳言,公元前486年,釋迦牟尼佛滅度,其尸骨煉就八萬四千個舍利子,鳊阿育王用五金七寶鑄成了八萬四千座塔,分布于茫茫大千世界,每座塔內藏一個舍利子。五臺山的塔叫慈壽塔,是中國十九座中的一座。現存的這座大白塔,建于明萬歷年間,它的前身有元建石塔。據說原來阿育王鑄的那座慈善塔,就藏在大白塔腹內。明永樂五年,皇帝朱棣令太監楊升重修此塔,開始建了寺院。明萬歷七年,皇太后李娘娘令太監范江和李友重建。神宗萬歷七年敕建大寶塔記曰:“塔在鷲峰之前,群山中央。基至黃泉,高二十一丈,圍二十五丈,狀如藻瓶,上十三級。寶瓶高一太六尺,鍍金為飾。覆盤圍七丈一尺,吊以垂帶,縣以金鈴。更造金銀寶玉等佛像,及諸雜寶,安置藏中。海內皇宗宰官,土庶沙門,景仰慈化,造像書經,如云而集,悉納藏中。十年壬午秋,工成,并及寺宇佛殿經樓,藏輪禪室,罔不備焉。吏部尚書中極殿大學士張居正奉命撰寫了碑文,記述其事。
須彌座的南面有三個很淺的石洞。右邊的石洞中立有佛的跡像碑,碑上有釋迦牟尼的雙足跡印圖。這是佛的圣跡。刻在石上的佛足印長50多厘米,寬20厘米,足心有千輻輪相和寶瓶魚劍圖。碑身下端刻著一段文字說,釋迦牟尼佛涅磐時對他的弟子阿難說:“我最后留此足跡,以示眾生。唐僧玄奘到西域取經時把佛足印拓下帶了回來。唐太宗敕令將佛足刻在石上,立于祖廟。明萬歷壬午秋,寺僧又按圖刻石,供奉在大白塔下。左邊的石洞內有康熙年間的修塔記事碑。塔的垂檐和束腰上均掛風鈴,全塔上下共有風鈴二百五十二個。每當清風吹來,風鈴叮當作響,悅耳動聽。此外,塔的下層塔殿內,有釋迦牟尼、文殊、普賢、觀音、地藏王菩薩像。塔殿外圍的長廊中,有鐵皮法輪一百一十五個。
關鍵字: 五臺山 佛教寺院 塔院寺 舍利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