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牢山下花腰傣
中國西南邊陲,哀牢山下,是住花腰傣的故鄉。
哀牢山上的村莊
他們以紅河水為伴,與哀牢山自居,男耕女織,勤勞致富,創造了幾千年新平傣鄉的繁榮與文明。他們是古代民族遷徙的落伍者;他們是遺留在哀牢山腹地的古滇國皇族后裔;他們是古傣民族原生型文化的傳承者。古老與現代,傳統與新潮,陳舊與新鮮……均在這里發生了厚重的碰撞,這悠悠的鐘聲,滔滔流淌的紅河水。
花腰傣是人們對居住在紅河中上游新平、元江兩縣的傣族(傣雅、傣灑、傣卡、傣仲)的一種稱謂。
因其服飾古樸典雅、雍容華貴,特別是服飾的腰部彩帶層層束腰,挑刺絢麗斑斕的精美圖案,掛滿艷麗閃亮的櫻穗、銀泡、銀鈴而名之為“花腰傣”。 自唐代以來,傣族已自稱“傣”。花腰傣的名稱最早見于清朝,清朝時代,將“百夷”記載為“擺夷”,把德宏州為主的傣族為“旱擺夷”(明時稱“大百夷”),西雙版納州一帶的傣族為“水擺夷”(明時稱“小百夷”);居住在紅河中游的傣族為“花擺夷”。
花腰傣由傣雅、傣灑、傣卡三個支系組成。新平花腰傣不僅在服飾文化上與滇南的傣泐、滇西的傣那顯著不同,而且這里的傣族不信佛教,沒有文字,不過潑水節,保留著中國傣族在未接受印度佛教文化影響之前原有的文化狀況,如信仰萬物有靈的原始宗教,其中又以原始農耕民族祭龍(求雨)和封建領主制時代的春耕禮最為典型。新平花腰傣自稱是古代傣族南遷的落伍者,是滇王室的后裔。花腰傣獨特的地域文化,成為研究中國傣族起源遷徙及在南亞泰、老、撣、岱等社會傳統文化習俗對比研究等問題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
花街節(也稱“趕花節”、“東方情人節”),是傣族青年男女相互認識,談情說愛,挑選伴侶的盛大節日,趕花街中最具有情調的是兩情相悅的傣家少女(小卜少)和少男(小卜冒)吃"秧蘿飯"。秧蘿飯由小卜少準備,秧蘿里裝有糯米飯、干黃鱔、腌鴨蛋,由小卜少一口一口喂給小卜冒吃,情意綿綿,其樂無窮。今天的花街節,已從青年人的談情說愛擴展成開發民族風情,展示民族風采,弘揚民族文化,舉行經貿洽談的重大盛會。
花腰傣婦女的服飾華美艷麗,紋身染齒等習俗與古滇國貴族一脈相承;至今仍遺風不改。花腰傣婦女的盛裝用料考究,特別是傣灑、傣雅,多用綢緞,且刺繡精美、銀飾琳瑯滿目,光彩奪目,彩帶束于腰間,絢麗多姿;一雙手戴幾對銀鐲,十個指頭都戴滿戒指,豐姿綽約,整套衣服穿戴起來幾乎無法勞動,只能參加禮儀性活動,是富貴身份的象征;另外元江河谷氣候炎熱,穿那么多服裝是不適應勞動生產的。這些都從一個側面證實了花腰傣是古滇國貴族后裔的說法。
云南旅游景點玉溪市新平縣嘎灑花腰傣的房屋建筑不是傣族的干欄式民居而是泥土筑起的平頂土掌房,掩映在青樹、芭蕉葉下。云南旅游景點玉溪市新平縣嘎灑花腰傣信仰原始宗教,人人能歌善舞,婚戀自由,有花街節、照電筒、采檳榔等民谷活動,特別是每年5月初的花街節更是歌舞的海洋,整個傣寨沉浸于歡樂之中。
花腰傣的節日:“小花街”:農歷正月十三日,“大花街”:農歷五月初六至初七;地點:云南省玉溪地區的新平縣漠沙、腰街、嘎灑、元江。
交通:在昆明南站乘客車至新平縣。在新平縣轉乘至嘎灑的中巴。
關鍵字: 哀牢山 文明 花腰傣 落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