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龍紋面女臉頰上飛翔的蝴蝶
獨龍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北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貢山獨龍族自治縣西部的獨龍江峽谷兩岸,北部的怒江兩岸,以及相鄰的維西傈僳族自治縣齊樂鄉和西藏自治區察隅縣察瓦洛等地。此外,緬甸境內也有不少獨龍人居住。與傈僳族,怒族,白族等代代交好.他們保持著“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良好社會道德風尚,絕少發生盜竊現象。史籍稱之為“俅人”。
獨龍族婦女有文面的舊俗:少女12至13歲初長成時,竹簽刺臉,鍋灰敷面,顏料滲入皮下,靛青色似蝴蝶的圖案永留臉上,直到1967年這種習俗才徹底廢除。現在獨龍族文面女僅有不到40人在世。
文面的習俗起源于一種古老的信念。獨龍族的文面限于婦女,俗稱“畫臉”。然而隨著時代變遷,文明更替,這一古老習俗已止于50年前。看資料記載,截止目前,這個民族僅有62位文面女在世,其中最大年齡108歲,最小的也已50歲,她們的影像和生活因此顯得彌足珍貴,被稱為獨龍族的活化石。
關于文面來源說法不一,有的說是為了不被外族搶去為奴,有的說是為分辨男女,還有一說是對蝴蝶的崇拜。文面女臉上的花紋都是蝴蝶的變形蝴蝶——這種美麗的生物承載獨龍族對美的想像。而且獨龍人認為人的亡魂最終將變成各色的“巴奎依”——一種大而好看的蝴蝶,只有文面死后才能與自己的靈魂相認。這大概是關于文面由來的最美麗的傳說了。
獨龍江以北的中上游各地,婦女文面樣式基本相同,不分氏族和家庭,少女十二三歲時就要文面,有表示成年之意,而且出嫁前必須文面。文面時,少女先洗臉后直躺于地,一婦女用竹簽蘸鍋煙水在少女臉上畫出圖案,以小木棍不斷敲擊一根荊棘上的硬刺,從上至下地依圖案用刺戳破臉龐,再用鍋煙或一種深色的草汁,反復揉擦刺文,讓其滲入皮下。一周左右,紅腫消失,青藍色的文樣便永留臉上。文面習俗主要盛行于獨龍江北部接近西藏察瓦龍地區的一、二、三村即龍源、迪朗、獻九當和孔當。有專家認為,從臉部刺紋多少的地域分布,可以推斷在受擄掠威脅大的以上地區,滿臉刺紋是為了更好地預防外族擄掠。
中國少數民族中婦女文面的只有云南旅游景點臺灣原住民的泰雅族、海南五指山下的黎族和云南怒江獨龍河谷的獨龍族。在獨龍族中,男子是不文面的,而女子長到十二三歲就要文面。她們或是整張臉刺滿花紋,稱為滿文;或是在面額兩邊刺花紋,稱為半文。
關鍵字: 云南省 傈僳族 獨龍族 獨龍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