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特色招牌菜
壇子雞
壇子雞
將選好的雞放血拔毛,去內臟,(注:這些都不要)洗凈、晾干。然后,給雞造型(視雞的外形來定)再均勻刷上一層蜂蜜即上色。入鍋油炸,油量一定要寬松,油溫不可太高,雞皮呈金黃色時撈出。
然后,是燜制,時間最長,分寸不易掌握。燜雞的壇因是特制的,兵災之時不易找到,就用騰沖自制的砂鍋(注:高約20---80cm視雞的大小,多少選用,呵呵,是不是很過癮)再放入鹵水。鹵水用十余味中草藥配成,藥不能散裝進鍋內,要裝入紗布袋里,有涼姜、桂皮、草果、干姜等,藥非奇珍異果,多為尋常之物,關鍵在于藥量搭配、比例,多少的雞用多少的藥量,是老祖宗積多代人總結下來的經驗。藥的多少決定了是否跑味,也就是正宗壇子雞的制作難處。不然何謂宮中秘方。
將壇密封,小火4小時,封火,再燜3個小時,共計7個小時,開封、出壇,其色金黃玉潤,晶亮養眼,其色純正持久,不悶不膩,入口細品,皮脆肉嫩骨酥,滿口溢香。壇子雞還因為中藥秘方的鹵制,有活血舒筋,清肺、健胃之功,尤為適合老人和小孩。
保山大燒
大燒,即火燒全豬,又叫烤肉,是保山宴席上的一道名菜,是云南省保山一帶具有傳統風味的美食。保山大燒以保山市河圖鄉供銷社加工的大燒最為有名,俗稱“河圖大燒”。
大燒選用當地產的細骨豬為原料。細骨豬屬溫帶小型豬,體型似泡漲的大豆,群眾稱之為“豆圓豬”。加工方法是:取飼養至35-40公斤的半膘豬屠宰后,去毛洗凈,撐開腹部平放在專用的爐灶上,用木炭火燒去表皮水份,然后扎針,涂上醬油、姜汁、食鹽等調料,使之滲入肉內,再放在爐火上,腹背輪番烘烤至豬皮焦黃,刮去麥皮焦質。如此再扎針,涂調料,烘烤,刮皮,反復三遍。
食用時,將大燒切成方塊,用醋、醬油、辣椒油、芫荽末、蒜泥等制調料蘸食。也可將大燒切成絲,與酸腌菜相拌,加上調料,別具風味。 保山大燒外酥內嫩,香脆酥潤。肥肉透明,食之不膩;瘦肉細嫩,色味俱佳。
下村豆粉
保山方域小吃異彩紛呈,別有滋味的傳統名吃下村豆粉和河圖大燒是人們常食常鮮的愛物。下村地處保山城北近郊,昔時村里半數以上農戶為“豆粉世家”,堪稱老字號的“豆粉專業村”。如今致富門路多,有些“老豆粉”雖撂下豆粉挑子“別處發財”去了,但仍有上百戶人家繼承祖業,既農且商,擔兒悠悠地定時定點出現在城街村巷。他們各有各的主顧和“地盤”,很少相互較勁,雖發不了大財,小日子倒也不愁過。
正宗的下村豆粉系用豌豆磨漿熬制,曰“澄漿豆粉”,其特點是筋骨好、色澤亮、口感柔韌鮮爽。如人人稱道的“駝子豆粉”及“董叫雀”、“一撮毛”等諸家所制豆粉,劃出的粉絲細可繞筷,質地、刀工均在同行中傳為美談。下村豆粉最考究的是作料:鮮紅的辣椒漂油、斑白的芝麻油、焦黃的花椒油、翠綠的芫荽、乳白的蒜泥、烏黑的醬油、棕色的米醋……五彩紛呈,香氣撲鼻。據說,每一碗豆粉的成本之中,作料即占了半數。下村豆粉之為一方風味美食,也就不足為奇了。 用下村豆粉佐餐,再加上一道保山傳統名菜——皮酥肉嫩的河圖大燒更是美不勝收,滋味無窮。
施甸三味
施甸人擅長腌漬之技,其特產雕梅、骨蚱蚱、水豆鼓三味,一果、一葷、一素,各以其獨特風味令人口角生涎,食而常思。
關鍵字: 保山 壇子雞 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