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面具藏戲的流派
白面具藏戲音樂流傳于山南和拉薩的部分地區,這是西藏最古老的民間戲曲,也是整個藏族戲曲的母體劇種,它對后來興起的各種地方戲曲音樂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
該戲種的音樂起源于公元七世紀的雅隆地區,直到目前它只保留了長調、中調、短調、常調、諧和反面人物唱腔等六種原始唱腔。所有音樂唱腔大都是以人物定曲,專曲專用,各種不同的曲牌也大都是根據腔調旋律的長短不同和人物的不同身份分類的。無論何種曲牌的唱腔,基本都是由一句唱詞和兩個段落以上的分節歌的旋律組成。
白面具藏戲具有與眾不同的主要特點。就是大多數唱腔的開頭都有類似模擬動物吼叫聲為引子,這是根據西藏歌音七品的基本要求而設計唱腔的結果。所謂歌音七品是:“中令、仙曲、繞地、六合、五合、奮志和近聞”。上述每一個歌音都要求模擬動物的吼叫聲,諸如“中令聲似鴻雁的叫聲,仙曲聲似黃牛的吼聲,繞地聲似山羊的叫聲,六合聲似孔雀的啼鳴,五合聲似杜鵑的啼鳴,奮志聲似駿馬的嘶鳴,近聞聲似大象的嚎叫”等等。
白面具藏戲的流派共有三個,為賓頓巴、扎西雪巴、尼木巴。
相傳賓頓巴是藏戲最早的一個劇團。據說湯東杰布當年為造鐵索橋,到處募化,吃盡了苦,感動了一位女神,托夢給他,讓他到山南瓊結去找“七兄妹”(另一說是“七姐妹”)演戲。他去了之后,果然發現有七個俊逸聰穎的青年男女。他請大哥來當“甲魯”(借用過去一個部落頭人的名字,頭戴大紅的高帽,手拿竹弓,表示有權。藏戲中用以稱領班);三姐妹當“拉姆”,即仙女;三兄弟當“溫巴”;湯東自己當“更拉”,編演了許多故事,募化了很多錢,造了很多鐵索橋。
賓頓巴,藏語就是“七兄妹”或“七姊妹”的意思。所謂七姊妹(或七兄妹)戲班賓頓巴,還保留著最為古老的表演藝術風貌。它的開場角色叫“阿若娃”,意為戴白胡子面具的表演者,甲魯所戴的帽子還是藏族早期“阿卓”(古鼓舞)舞隊鼓手的“擴爾加”圈帽,而且他們的衣裝頭飾和表演的舞蹈動作姿式,仍保持桑耶寺壁畫上白面具藏戲表演的形態。
扎西雪巴是白面具藏戲中影響最大,藝術上發展得較為完備、成熟的劇團,規定可演《諾桑王子》全本,其唱腔與西藏的古老民歌“諧欽”(大歌)極為相似,雄渾,沉厚,舒緩,其中不少后來發展成為韻味雋永的藏族特殊裝飾音技巧“震谷”。同時,它已開始受到藍面具藏戲的影響,對自己的白山羊皮面具按藍面具的樣式進行加工裝飾,由白面具發展成為一種獨特的黃面具,在表演形式上也學了一些藍面具戲的東西。
尼木·臺巴和吞巴·倫珠崗是兩個相鄰的戲班,到20世紀50年代中期改演藍面具戲,劇目也由只演《諾桑王子》一種而擴大到《智美更登》《朗薩雯蚌》《卓娃桑姆》《蘇吉尼瑪》等等,但在雪頓節獻演時,被規定仍然演白面具戲,這就使它形成了兼具白、藍兩種面具戲的表演風格。
關鍵字: 戲曲 拉薩 民間 藏族 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