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面具藏戲的流派
藏戲的藏語名叫“阿吉拉姆”,意思是“仙女姐妹”。據傳藏戲最早由七姊妹演出,劇目內容又多是佛經中的神話故事,故而得名。藏戲起源于8世紀藏族的宗教藝術。17世紀時,從寺院宗教儀式中分離出來,逐漸形成以唱為主,唱、誦、舞、表、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結合的生活化的表演。藏戲唱腔高亢雄渾,基本上是因人定曲,每句唱腔都有人聲幫和。藏戲原系廣場劇,只有一鼓一鈸伴奏,別無其他樂器。
藏戲分為白面具藏戲和藍面具藏戲。藍面具藏戲又分為迥巴藏戲、江嘎爾藏戲、香巴藏戲、覺木隆藏戲四大流派。
迥巴藏戲是藍面具戲中成立最早的劇團,所在地是昂仁縣迥·日吾齊,位于雅魯藏布江上游地區。藏戲祖師唐東杰布的家鄉就在這里,日吾齊寺即是他的主寺。日吾齊寺附近的沖薩就是他的家鄉。相傳日吾齊寺有三種儀式:一是藏戲,一是“波多夏”,一是跳神“出通”。迥巴藏戲獨有的特點就是在開場戲“甲魯溫巴”中穿插進“波多夏”。傳說在修建日吾齊寺經塔時,白天剛建筑起來,晚上就被鬼毀為平地。三個弟子跑到寺內報告,寺主唐東讓他們三人中的一個躺在地上,在他身上壓上石條,讓另外兩個人用鐵錘砸。如果石條碎了,就證明把鬼鎮住了。三個弟子第二天按此做后,經塔砌筑的部分果然就不再被毀了。以后的迥巴藏戲在演出中,都要由“溫巴”輪流扮演被砸的“波多夏”角色。
江嘎爾藏戲,是江嘎爾藏戲劇團相傳創建于八世達賴時。江嘎爾藏戲的發源地在仁布縣江嘎爾山溝,這里有屬于唐東教派“色金”的兩個寺廟,喇嘛可娶妻,有家有地。這兩個寺廟一個是妥波寺,寺內喇嘛擅長唱“喇嘛嘛呢”;另一個是江嘎群宗寺,寺廟規定十戶喇嘛,每戶出二人支藏戲差,父傳子,子傳孫,成了藏戲世家。較早的戲師有個叫白瑪丹珍的。以后的戲師是嘎瑪曲杰、那加和唐曲。那加嗓子特別好,音量大,音域寬,唱起來又高又亮,據說他演唱時可震動掛在房柱上的“唐卡”(卷軸畫),與覺木隆的米瑪強村齊名。江嘎爾藏戲團規定演出的劇目是《諾桑王子》、《朗薩雯波》、《文成公主》,三個戲輪換。有時也演《熱瓊娃》。實際上演得最有影響的是《諾桑王子》,據說是戲師那加根據定欽云巴·次仁旺堆寫的《諾桑傳記》和八世班禪·多仁班智達二人寫的一些書之精華,編演成當時的藏戲《諾桑王子》,因此也出了名。江嘎爾藏戲的影響僅次于覺木隆,其唱腔高亢渾厚,古樸粗獷,但裝飾頓音“仲古”沒有覺木隆唱腔中的多,也沒有發展得那么細致豐富。它同迥巴藏戲一樣,所演的戲都嚴格按照腳本,說的“雄”,也就是劇情講解人的“連珠韻白”,以及唱腔中間穿插的舞蹈節奏都比較悠沉緩慢,表演也較為簡單,沒有雜技和特技。
香巴藏戲也稱常·扎西直巴。五世達賴時有一個貴族叫扎西直巴,后來當過噶倫。他命家鄉南木林“多吉·常”的人學習江嘎爾藏戲。為此,還組織了一個藏戲團。因為是在南木林山溝中的香河邊,故被稱為香巴藏戲。而后來噶廈的“孜恰列空”登記為“常·扎西直巴”。八世班禪、九世班禪對香巴較為重視,因而逐漸壯大,自成一派。主要流行于南木林縣的多吉、卡則、瓊、山巴等地。西藏和平解放前夕,香巴藏戲的戲師是歸桑多吉,在他之前是根角。早先香巴藏戲是不去拉薩支差的。但有一年,迥巴藏戲團去拉薩支差參加雪頓節,在過雅魯藏布江時不慎翻船,死了不少藝人。由于人數不夠了,就到南木林找了一些香巴藝人同去拉薩會演。這些被請去的藝人就稱作“香·日吾齊”。以后香巴藏戲的影響逐漸大起來,規定以《文成公主》和《智美更登》輪換去拉薩演出。香巴藏戲的整個風格特點比較接近于江嘎爾。
覺木隆藏戲在所有的藏戲劇團和流派中,藝術方面的發展最為完備豐富,影響最大,流傳也最廣。覺木隆藏戲團是原西藏地方政府公辦的惟一帶有專業性的劇團,歸西藏地方政府“孜恰列空”和貢德林寺共同管理,但無薪俸,除參加雪頓節會演可得賞銀和食物外,其他時間要靠到西藏各地賣藝乞討度日。他們惟一的權力是可以任意挑選演員。正因為如此,他們持有西藏地方政府頒發的一紙文書,聲明他們所到之處,在業余藏戲團體中如發現優秀的苗子或尖子,可馬上挑走,該團體不得阻攔。這個劇團開始是住在堆龍德慶縣覺木隆村的“雄白拉窮”泉水邊,以后長期住在拉薩市區。劇團內既有覺木隆村人,也有各地來的支差者和殺牛人等,所以也被人稱為“鮮巴拉姆”,意為“屠宰者藏戲團”。 覺木隆藏戲團歷史上著名的人物唐桑不是覺木隆村人。唐桑的丈夫白瑪丹增起先是到拉薩支差的,后來當了覺木隆藏戲團的演員兼戲師。他之后的戲師即是他的妻子唐桑。這在上個世紀初的西藏是非同尋常的。在西藏和平解放前,藏戲曾規定婦女是絕對不能登臺表演的。但在唐桑作了覺木隆藏戲團的戲師后,上述陳規得到了糾正。
關鍵字: 世紀 故事 演出 藏族 面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