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城小店皆是粉味香
鎮遠古城的大街上,有一小巷前立有牌坊,坊上刻“四方井巷”。
往里走,有一口四方型的水井,一小股清泉細細地流進井里,井壁四周長滿了清清的苔蘚,井底兩條小紅魚悠悠地游著。
小巷在古民居中自然延伸而去。
鎮遠的古民居,既有江南庭院的風貌,又有山地建筑的布局,這種江南與山地的完美結合,使鎮遠的民居建筑成為中國建筑史上的奇跡。其中“歪門邪道”是鎮遠的民居建筑中獨具特色之處。
古城的古巷道狹長幽深,除了四方井巷,還有石牌坊巷、復興巷、仁壽巷、沖子巷、米碼頭巷、紫寶閣巷、陳家井巷。這些交叉銜連、互相達通的巷子,組成了鎮遠古城生生相息的血脈。
古井,除四方井,還有其它形狀各異、有圓有方的水井。有的形如豬槽,有清澈見地的自然淺井,也有深達余丈的吊井。較有名的四方井、豬槽井、琵琶井、陳家井、園覺井、南門溝味井等。
古井,春夏秋冬盛澤不涸,且水質極佳,甘冽爽口。
離開四方井巷,又回到大街上。
古城沒有實行人車分流,也沒有搞步行街。
因此,青石板的街面,游客與車輛共行。
遇上行人或游客攔了道,那汽車的喇叭震的山響。
一座安靜的古城,就這樣讓那山響的汽車喇叭聲震碎了。
嗨嗨,鬧麻了!
街邊的商店都擺出了最耀眼的東西。
一雙雙草鞋,吸引了不少年輕游客的眼球。
姑娘在一雙輕便球鞋上涂上色彩斑斕的卡通,價格漲了,也好賣了。
酒店門口一排排青青竹筒整齊有序,印著“鎮遠古城”的黑字兒。
有的竹筒做的精致一些,畫上了人兒和鳥兒。
竹筒的后面是一個一個的大缸,陣陣酒香飄來,醉了好多路人和游客。
唯有那苗家女兒紅,擺在最高最顯眼的地方,讓人一眼就能看見。
到了飯點時間,舉目一望,這才發現,滿城都是粉館粉店。
名城小吃、古城小吃,全都是粉來粉去了。
行前曾查資料,鎮遠古城的名小吃不是這粉啊,應該是糯米粑、紅酸湯、臘肉火鍋、豆花火鍋、苗家炸辣蟹、腸旺面、嫩豆腐等等。
然而,眼前的名小吃全是粉了。
瞧這古城名小吃店的今日供應,那可是全是粉了,辣雞粉、牛肉粉、脆哨粉、肉沫粉、紅燒豬蹄粉、香菇肉絲粉。
我們在街邊的小桌前找了個位子,嘗嘗古城的粉。
粉,是用大米做成的面條狀,有粗的,也有細的。
點粉時,老板娘總要用一句,“粗的,還是細的”。
老板娘抓一把粉放進一漏勺里,然后將裝了粉的勺放進滾燙的湯鍋里,煮上三五分鐘,撈起來,將粉倒進一碗里,再按照需要,加上各種作料。
不管什么名稱的粉,其粉都是一樣的,只是添加的肉不一樣而已。
貴州人吃辣。
因此,那粉無論啥口味,總是帶著濃烈的辣椒味兒。
一會兒功夫,那額頭上就冒著細汗了。
放下碗筷,很久很久,那嘴還是一股粉帶著辣的牛肉味兒。
吃了粉,我們沿著舞陽河而行。
偶遇上一位賣桃的大嫂,把一張二十元的鈔票,對著太陽光反復地看來看去,總也判定不了那鈔票的真偽。
最后,還是有些兒失望地小心地收起了那張鈔票。
古城生活 (2)
古城生活 (3)
古城生活 (4)
古城生活 (5)
古城生活 (7)
古城生活 (8)
古城生活 (10)
古城生活 (12)
古城生活 (13)
古城生活 (16)
古城生活 (18)
古城生活 (19)
古城生活 (20)
古城生活 (21)
古城生活 (23)
古城生活 (24)
古城生活 (26)
古城生活 (28)
古城生活 (30)
古城生活 (31)
古城生活 (32)
古城生活 (33)
古城生活 (34)
古城生活 (37)
古城生活 (38)
古城生活 (40)
關鍵字: 粉 美食 貴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