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路-青海玉樹、果洛藏族自治州之旅
在青海呆了快3年了,由于工作關系一直未有機會去一趟“黃果樹”(黃南、果洛、玉樹),06年10月終于有機會利用工作之便,去看看久慕的“黃果樹”。西寧海拔2200,要去的玉樹平均海拔4000以上,還要翻過海拔近5000的巴顏喀拉山,出了西寧海拔就開始攀升了,像我期待的慢慢升溫的心情。
青海位于印度洋板塊和亞歐板塊的銜接處,在造山運動的作用下,褶皺的山脈連綿起伏,向玉樹行進的路上就一直不斷在爬升,翻越。從山下往山上看路彎彎曲曲纏繞在山間,景色也隨著不斷繞過的山路,層巒疊嶂的不斷變化著角度,給你視覺的次次觸動。
看看,路是不是像伸入天際?
高原的路,特別是爬山的高海拔的路,由于溫差的變化太大,普通的柏油路面很快就老化了,土路很多,常去的司機告訴我,這路一年四季都是修的,只不過每次去的時候,路段不同而已,10月的天氣,對于從9月就進入雪季的高原,遍地都已經銀裝素裹,道路兩旁的雪已經很厚了,背陽的路段,路基上還掛著厚厚的冰。在西寧的時候也只是穿了秋衣秋褲,臨行時還帶了件厚的毛衣,車翻過河卡山,到達溫泉加油的時候,看著明媚的陽光,想下去活動一下麻木的雙腿和舒展一下一直彎曲的脊柱,也僅僅在下車的十幾秒內,便被刺骨的寒風無情的逼回到車里,徹底打消了念頭。
高峽出平湖的壯麗景色不止一次的在爬升的山頂后,豁然出現在前方不遠處的地方,讓人一次次迷惑是不是海市蜃樓,同時又很快從車窗掠過,變成腦海中永久美麗的記憶。
在12道班至第七道班的路上,路過黃河上游扎陵湖、鄂陵湖水源涵養區,路兩旁都是星星點點的散落的大大小小的湖泊,像撒落地面的珍珠,波光粼粼的水面上南去休憩的野鴨、大雁像點綴在水面上的浮萍,一簇一簇,大概習慣了車來車往,它們并沒有受到轟鳴的發動機、輪胎與地面摩擦聲音的干擾,悠悠閑閑得,倒是我們想停車來個親密接觸的時候,霎時驚鴻一片,看來連他們都知道叫得最兇的不一定是最危險的,真正的危險總是隱藏的很深。
原本以為巴顏喀拉山將會高聳入云,車只是在隨著緩坡慢慢抬升海拔,轉過一個山坳,猛然看見一個路牌標著“巴顏喀喇山4824米”,頓時那種神圣的感覺,已經從心底抽不出一絲了,那種先強的自豪,已像這個標示一樣成為過去了,不再光彩斑斕了。
玉樹還有一項世界吉尼斯世紀紀錄就是最大的瑪呢石堆,相傳虔誠的佛教信徒,通過清理路上的石塊,積善祝福出行的親人和行路的人,后來佛教徒將美好的祝愿和六字真言銘刻在石頭上,統一集中到一起,這就成就了這項吉尼斯世紀紀錄。
繞著瑪呢石堆走一圈,大概需要將近20分鐘,虔誠的牧民,繞動著轉經輪,無比虔誠的一圈圈的鑒證著這里每一塊瑪呢石上附著著的祝福與希望。藏傳佛將多以繪畫形象為主,而且有專門的畫匠,畫工們用近似苛刻的筆畫藝術,將自己的虔誠描繪在一幅幅的畫像上。
玉樹縣城解放前入藏的必經之地,政教統一,街上清一色藏民,各式的藏族服裝,如流動的彩色的河流,古銅色的臉,高原的氣候和歲月的變遷,如刀一般刻畫了人們的臉,同時也鑄就了高原民族的特質。
關鍵字: 巴顏喀拉山 旅游游記 青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