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哈達的來歷
關于哈達的來源,現有多種考證。但習俗為藏傳禮儀為人們所公認。十六世紀中葉,藏傳佛教傳入蒙古地區,鄂爾多斯接受了藏傳佛教僧侶手中的哈達,作為日常禮儀不可缺少的物品,并世代相傳。據《馬可波羅游記》載:“在元旦這一天,大汗統治下的各省和各王國中,擁有領地或掌有管轄權的要員,都紛紛給大汗進貢金、銀河寶石等貴重禮品,并且要配上白布,意思是祝福皇帝陛下萬壽無疆,財源充足、享用不竭。”可見,獻哈達有吉祥之意。
哈達
根據有些學者分析,哈達這一名稱開始出現于八思巴第一次返藏之時。眾所周知,八思巴是藏族歷史上,特別是中央同西藏地方關系史上非常重要的歷史偉人。他于1244 年隨其叔父薩迦班智達·貢嘎堅贊前往西涼(亦稱涼州,今甘肅武威)會見元太宗次子闊端。元世祖即位后,八思巴被尊為國師、帝師。他于1265 年第一次返藏時,向菩薩、佛像和僧俗官員敬獻、賜奉哈達。
哈達是一種禮儀用品。獻哈達是蒙古族人民的一種傳統禮節,拜佛、祭祀、婚喪、拜年以及對長輩和貴賓表尊敬等,都需要使用哈達。處于游牧經濟形態下的古代蒙古人,在外出途中,常常要攜帶奶食品,奶酒或其他干糧,遇有路人,不管相識與否,都要主動攀談,問候,并互相交換食物。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地就發展成一套易物的習俗。發展到后來,就有了交換鼻煙壺和哈達的習俗。
在過去,使用哈達有一定的規矩、規格和形式:平日里,各級官員都得按自己的身份或名號去使用哈達,不能越軌亂禮。私人和民間使用哈達要隨便一些,沒有那么嚴格的規矩,親朋至友間也有使用內庫哈達的。獻致哈達也有一定的規矩和形式:按約定俗成的規矩,對上敬獻,對下賜給,平級之間互贈,前輩、同輩和晚輩之間也是如此,都有一定的規矩和講究。對上呈獻哈達要雙手捧上,或通過代理人轉獻;將哈達賜給下級時,一般把哈達系于對方的頸項,平級之間則把哈達捧送給對方手中。根據不同的用場,哈達的敬獻致送的方式也有所區別。
使用哈達的場合相當多。紅白喜事、迎來送往、致謝等等都能派上哈達的用場。根據不同的用場,哈達的折疊方式也不同,一般講有訪問式折疊法和敬獻式折疊法。
關鍵字: 民風民俗 蒙古 藏傳 鼻煙壺